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绿色金融一般是指金融机构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生态环保,加强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和配置,引导资金从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流向有利于生态保护及环境污染治理的产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农商行是党领导下的地方金融力量,必须将推进绿色发展,发展绿色金融作为今后的重要政治任务和转型方向,积极发挥金融的调控职能,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建立长期战略规划
格局决定未来,理念引领发展。当前,农商行的转型升级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挥好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作用,推动县域经济换挡升级。
建立长期发展规划。农商行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长期发展愿景,增强绿色金融发展意识,把支持绿色环保、促进节能减排等要求纳入到具体业务发展规划,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环保行业、节能减排项目、绿色农业模式等领域投放。
丰富绿色文化内涵。农商行要在内部倡导绿色文化,积极关注前沿的绿色发展理论和行业政策,准确把握发展绿色金融的重大意义;深入研究绿色金融监管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内部培训,积极掌握绿色金融的运作规则;不断借鉴先进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或经验,探索适合农商行自身发展的绿色金融模式。
加强对外宣传引导。农商行要结合本地实际,整合绿色金融的理念、标准、业务、产品等要素,把绿色金融理念深植在农商行的品牌形象中,大力塑造绿色金融企业形象,努力向社会传递农商行重视社会责任的担当力。
整合内部管理体系 创新绿色金融模式
绿色金融不仅是金融发展理念的迭代更新,更是一项系统性金融创新工程。在发展绿色金融这条路上,农商行既要在产品和服务模式上大力创新,又要敢于突破和整合现有制度框架,使管理体系跟得上绿色金融理念。
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农商行要深入研究法律法规、监管政策、行业前景等,逐步将绿色评价标准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落实差异化的授信政策,简化绿色信贷办贷手续;完善绿色信贷考核体系,从地域、行业、环评等维度建立绿色信贷业务考核机制,支持信贷资源向节能减排、生态旅游、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倾斜,引导信贷投向,调节信贷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农商行的定位是服务“三农”,主要客户是小微群体,农商行要结合自身定位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庄、家庭农场等缺少有效抵押物的新型农业生产主体,要创新担保方式,一方面引入财政保证金担保,另一方面引导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开展互助担保,解决其融资难问题;针对大型新能源企业、生态旅游项目等,农商行可以尝试推出光伏贷、项目收益权质押贷等产品,满足绿色产业特色化需求;针对政府重点开发的棚户区改造、河道治理、污水处理等项目,可以积极尝试参与PPP模式等,建立长久合作机制。
全面延伸服务触角。农商行要发挥决策链短、经营灵活、立足地方的特色,延伸服务触角,全面参与和支持地方经济绿色发展。
发挥宣传平台优势,为特色农产品、生态旅游等提供营销宣传平台;延伸绿色产业金融链,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绿色扶贫等上下游客户整体授信,支持“农商行+合作社+农户”“农商行+龙头企业+农户”等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覆盖面。丰富现有农村金融服务站的功能,大力开展线上绿色金融服务渠道创新,突破绿色金融服务的物理条件制约。
储备绿色金融人才 提高专业管理能力
绿色金融涉及领域专业性强、政策更新快,许多新型业务对农商行来说还是“空白区域”,欠缺对这些行业和领域技术的识别能力。为此,农商行应尽快启动绿色金融人才储备工作,逐步提高绿色金融专业管理能力。
鼓励内部员工转型,培育一批人才。农商行要着眼长远,选拔一批具有开阔眼界、学习能力较强的员工,建立绿色金融人才库,加强对这批员工的绿色金融理念、法规政策、风控管理的培训学习,强化内部员工专业素养。
拓宽同业引进渠道,招募一批人才。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从国内先进金融机构引进一批有从业经验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熟悉政策法规、熟悉产品开发和风险管理管理型人才,优化农商行绿色金融人才架构。
完善绿色金融人才激励机制。绿色项目不同于传统项目,其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期较长,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农商行要在效益考核机制上进行完善,根据绿色项目的发展周期和风控需求等制定考核方案,既要保证团队人员积极性,又要形成适度的约束性,比如对绿色信贷项目管理人员实行薪酬部分延期支付制度。
有序进退逐步调控 降低转型试错成本
发展绿色金融不是一拥而上,也不是大规模撤出传统行业,而是当前农商行业务创新点和转型突破口。农商行要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机构自身实际,有序进退,稳步调优业务结构,降低在绿色金融创新上的试错成本。
有序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产能过剩、地产库存积压、企业杠杠过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农商行在“三去”过程中要坚持循序渐进,有序撤退,对已丧失生产能力的“僵尸企业”要坚决停贷,全力清收,减小损失;对产能过剩但尚能生产的企业要逐步缩减信贷规模;对房地产企业要严格控制新增信贷投放规模。
找准绿色信贷的投放重点方向。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产业特征也不尽相同,农商行要结合本地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建立本地绿色生产企业名录,借助政府、中介机构等对绿色企业的认定和评估结果,实行动态化数据库管理,及时掌握绿色企业生产状况,确保信息对称。同时,在授信政策上,要坚持分行业、分客户采取差异化、动态化的原则,避免盲目跟风,过度授信。
建立绿色金融风险联动防范机制。绿色金融业务涉及到银行、企业、环保、农林、统计、税务等多个部门,防范绿色金融风险需要联合多方力量。
要推动政府制定完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明确合作机制、准入条件、风险分担、税收优惠等具体内容;要引导企业建立绿色评估报告机制,将绿色标准纳入到企业财务价值评估中;要完善农商行绿色金融风控制度,加强环境政策和风控方法研究,及时调整信贷政策,适时引入财政担保、商业保险等第三方信用分散绿色信贷风险,保证绿色金融风险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