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的采购商在第八届中国汉口北商品交易会上疯狂扫货。
土耳其客商祖晨光仅6个小时就签下2.5亿美元的年度订单,服装、五金机电、日用品、电子玩具应有尽有。“这款花洒进价不到10元,带回土耳其最少卖20元。”他边逛边买,“土耳其冬季寒冷,皮草大衣需求量大,采购回去也有翻倍的利润。”
据悉,本届“汉交会”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海外客商参会,已签下价值8.5亿美元的采购协议。
“‘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昨天,蕴含巨大商机。”中国传媒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研究部主任高明表示,例如柬埔寨金边等城市非常欢迎中国批发市场的小商品;国内生产的一款传音手机由于市场定位精准,在非洲手机市场占据了40%的份额。
随着市场采购贸易辐射作用的日益增强,新兴贸易业态与“一带一路”倡议正快速融合,为优势产品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通道。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本月中旬,汉口北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项目完成出口额6.2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占比超过80%。
不止汉口北市场,作为第二批试点市场,江苏南通海门叠石桥市场,自2015年7月22日获批采购贸易试点两年多来,累计通关超45000票、贸易额突破56亿美元,试点商品超100种,出口140多个国家与地区。今年前三季度,南通市企业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一带一路”出口125.6亿元。
据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郭馨梅介绍,起源于浙江义乌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目前已在江苏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浙江海宁皮革城、江苏常熟服装城、广州花都皮革皮具市场、山东临沂商城工程物资市场、武汉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河北白沟箱包市场等国内8个专业市场进行试点。
郭馨梅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专门针对市场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交易特点,为提升贸易便利化而创制的,这一方式的最核心优势是在试点市场内报关出口单笔在15万美元以内的商品,不必缴纳17%的增值税,外贸出口的产品可实现“家门口”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发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对扩大出口额,培育“买全国、卖全球”的贸易模式,助推各地外贸转型升级有着积极意义。
尽管在与境外专业市场共建市场采购贸易渠道方面蕴藏着巨大商机,但郭馨梅仍提醒国内专业市场,要扩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调整专业市场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和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同时,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跨境电商合作,促进资源的互惠互利,打造一个“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双“剑”合璧的专业市场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