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进出口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中国能否借助跨境电商实现下一代贸易规则的弯道超车,正成为各方关注的重点。
商务部不久前公布的一项宏观统计十分引人注目:全国13个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上半年进出口规模超1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一倍以上。其中,B2B(销售人员直销)占比达到了六成。
华丽数据背后仍有隐忧。除了“跨境电商”本身定义模糊带来的争议,几乎全球都在面临成几何数量增长的包裹与薄弱的海关监管体系之间的矛盾。
若要判断行业走向,当务之急,便是厘清概念。虽然“跨境电商”过去数年曾是投资圈热捧的概念,但落实到统计层面,却引发了多方争议。其核心是,跨境电商是否囊括B2B、B2C(面向个人零售)两种形式,各个机构的标准和估算的规模各有不同。这使得这一领域的真实规模一直处于接近、但不能达到的状态。
从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两种形式,均被纳入其中。权威人士预计,今年跨境电子商务将占到中国国际贸易的27%,到2020年占比可能达到37%。但某位海关总署人士称,由于全球都没有跨境电商的精确定义和范围,因此,海关无法统计,也未做相关统计。他举例称,比如,要统计一个城市有多少年轻人,但对于“年轻人”的年纪没有区间定义的话,这个数字是无法统计的。
但一些机构已经多次在报告中结合各种公开数据作出估算。比如,中信建投的两份跨境电商进出口报告显示,据商务部、海关总署等部门统计,就纳入了两种形式。报告称,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6.7万亿元,近五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达33.6%。预计2017-2020年还将保持15.7%的CAGR,2020年将达到12万亿元的规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出口跨境电商发展遇“春风”,2016年,交易额达5.5万亿元,占跨境电商整体交易额的82.1%。
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9月发布的《下一代贸易:E国际贸易》报告中,则只基于B2C统计,中国网民人数在全世界居于第一位,相当于美国和印度网民的总和。2016年,全球电子商务零售市场的规模是1.9万亿美元,中国网络零售额达到0.8万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国的支付方式也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去年,中国与个人消费相关的移动支付交易额达到7900亿美元,是美国的11倍。
综合以上几种方式,目前在跨境电商中,我国跨境电商仍以出口为主,而不论是进口抑或是出口,B2B的占比都较大。但进口(又称“海淘”)和B2C的成长性则大大高于出口和B2B的形式。
随着国内消费升级的带动,以母婴用品、美妆、食品和轻奢类产品为主的进口跨境电商市场迎来快速发展,进口跨境电商占比不断提升,从2008年的4.2%上升至2016年的17.9%,预计2020年将达到25%。
从资本追捧的本质来看,B2C电商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借助了互联网“长尾理论”的经典商业模式之一。由于B2C的模式是平台上的消费者随时自动完成;而B2B的模式,若要增加规模,则有赖于销售人员人数的增加,这决定了B2C电商成长的爆发性要更强。以国际巨头亚马逊早期的售书模式为例,上个世纪互联网高速发展,亚马逊只用了7年时间就做到了美国最大连锁书店巴诺书店花了130年才达到的营业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