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林2017年的新书《茶叶边疆——勐库寻茶记》,我是8月份收到的。展读之下,除了纸面的文图之外,依然是混沌一片。直到上个月,我参加临沧采风,凑巧来到双江勐库……
用奔波留住茶山人的身影
从双江回来再读《茶叶边疆》,对书中的山头村寨有了新的体悟。读《茶叶战争》人们会从历史角度切入,而读纪实类,对我这样去过云南的“半吊子”竟很想找到自己体验位置,以获得更深的代入感。
比如这次采访,到了勐库的华侨农场,这里的几千亩茶园不仅接纳了战争时期从越南归国的华侨,还给他们带来了安宁的生活和珍贵的乡情。赵国海是双江县茶叶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他讲到他父亲有年开茶叶会议,其中一个华侨散会后拉着他的手说全农场就我一家姓赵,你也姓赵,我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啊。赵国海说这“亲戚”一认就几十年没断。快40年前那些华侨归国前的凄风苦雨,今天已经消散在勐库茶园的绿色中了,但谁能说那些深藏在他们心头的故事会轻易散去呢?
看着书中那赛村喝雷响茶的李尚金老人、那蕉村既会做茶又会放电影的董太祥,还有丙山村冒雨交鲜叶的邹姓小伙、那户寨只留下背影的向导小旭,虽然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也无缘认识的人,但每一个普通的生命都或许有不普通的故事和过往。这些因茶而在书籍中留下一张照片一段文字的人,会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候,又因为这本书被人看到、被人念及,这不就是一种缘分吗?而留下善缘的人就是重林和他的伙伴。他们用脚步、用文字、用相机、也用心……
大树有阳光 小树有目光
我这次双江之行最深的印象是那些或者伟岸或者奇崛的茶树王。它们或许已经成仙为神,每棵树下还立着标牌,展示着修行的日久年深。倒是那些没封神的大量的茶树默默无闻,但贡献着古树茶、山头茶的主要产量。
从《茶叶边疆》中,我没有看到这些茶树王的身影,或许是王已成王无需多言,但这本书选定的角度,让我读到了科研工作者田野调查的严谨和文字工作者关注普通茶人普通茶树的情怀。说情怀好像有些拔高。但如果对比一下猎奇卖萌出丑等那些或许更来钱的路数,这不是情怀又是什么呢?大树有名头,也不乏阳光,小树需要的是目光,能催生光合作用的目光,《茶叶边疆》是这样的目光。
能称得上“茶叶边疆”的地区在中国并不多,因为必须具备“茶叶+边疆”两个必要条件。能把这些或许比邮票大一点地方写好,需要定力、耐力和眼力。多少年后我们再来看这些文字,它们会是有心或者无意的茶叶的“系列邮票”。有了这些付出和资费,茶这个国家名片才会无脚生风、行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