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和我的团队一直在和贵州的茶企、地方政府合作咨询项目,从黔北遵义到黔西南、黔南、黔东南,对贵州茶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贵州茶的先天条件其实并不好,文化历史资源比不上历史名茶众多的东部,但是这几年发展很快,成绩有目共睹,并成功创出了贵州模式。
知行合一的“贵州模式”
战略认知:突出高原、生态、健康的茶园建设,先把面积做大。
贵州茶业这些年迅速在全国占领市场,和面积大有很大关系。很多外地的采购商、合作商首先考虑的是成本、相关配套和便捷的问题。如果面积足够大,自然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久而久之,会形成集群效应,产业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另外一个战略认知是突出绿茶。绿茶是中国消费量最大的茶(占据80%的市场),绿茶的农业产值大概是2400个亿,贵州茶业占据十分之一,就是240个亿。绿茶是十分健康的茶,应该旗帜鲜明地亮出“贵州绿茶”的名号。
行动实践:从基地建设、农民组织、茶旅结合、市场营销、品牌推广、人才培养系统地推进工作。
贵州举全省之力,建成了贵州茶学院。在贵州,本土优秀高校较少。少数进入贵州高校的学生,毕业之后也会将工作的首选城市锁定在北上广深等发达城市,导致留在贵州的人才少之又少。贵州茶学院的出现为贵州茶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保障,缓解了贵州茶学专业人才的供给紧缺境况。
贵州茶的“品牌认知度”不强
品牌本质上是认知之战,谁能占领消费者的认知,谁就是品牌。十大名茶深入人心,即使凭借现代化的广告也很难改变消费者的认知。好与不好,是消费者说了算。
贵州省除了都匀毛尖是传统十大名茶,其他湄潭翠芽、凤冈硒锌茶、石阡苔茶、梵净山茶、雷山银球茶,红茶的遵义红、白茶的正安白茶、兴仁白茶、红宝石、绿宝石等等,都是区域的名茶或者地方名茶,不是全国性名茶。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提一下云南普洱茶。普洱茶原先不是十大名茶,但是在古树、名山、生茶、熟茶、收藏、茶马古道等等品牌效应的驱使下,普洱茶一点点影响了市场、影响了消费者的认知。现在,普洱茶成为了稀缺、高档、升值的代名词。
云南临沧茶产业这几年在普洱茶、滇红等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就是因为占据了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比如,云南临沧打造出了冰岛、昔归这两座人人皆知的古树普洱茶名山,靠的就是这一点。
突出品牌亮点 带动茶业发展
贵州茶所创造的种种成绩,确实不错!但是,贵州茶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亮点。古树茶就是贵州茶的皇冠,品牌的皇冠,这张牌要打好,可以有助于省内其他现有茶类的整体发展。
古树茶这张牌如果打得好,贵州古树茶就可以与云南古树茶齐名,而云南古树茶是中国茶叶稀缺、高档的代名词。如此,贵州茶就可以和浙江、安徽、湖北、江西这些传统的绿茶大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从而和云南古树茶一起占据中国茶业的高端版块位置。
贵州省茶叶协会从去年开始进行古茶树普查,据初步调查显示:贵州省有57个县发现古茶树,大约有200万余株,这些野生古茶树久居深山,悄然生长而鲜为人知,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野生古茶树制作的红茶、绿茶,鲜爽且耐泡。
一旦高端、稀缺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就会形成巨大的品牌影响力和产业辐射力,贵州其他茶类会被整体拉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作者系和君集团高级合伙人,茶产业事业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