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应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力,以创新驱动为手段,不断推动产品、服务、管理、风险管控和机制创新,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
明确服务方向
推进战略定位转型
明确战略规划。将拓展“三农”和小微市场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和目标,坚持“更名不改姓、改制不改向”,持续增强“立足县域、服务社区、支农支小”的战略定力,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确保支农支小方向不背离,深耕“三农”和小微市场,不贪大图全,严控房地产贷款,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多渠道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投放,主动策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大涉农贷款。
找准战略策略。抓住县域经济特点,支持“一村一品”工程,摸底调查全县各乡镇产业发展情况,用“家庭农场圆梦贷”“财园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大力拓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实施错位竞争。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原则,积极研究开发适合地方产业发展的信贷产品,通过提供优质服务,采用机制灵活、服务周到、高效审批的方式应对同质化市场竞争,采取产品创新的方式迅速填补金融服务盲区,把握主动权,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品议价能力。
加快业务产品创新
提升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坚持创新驱动,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不断巩固和提升竞争优势。
创建特色品牌。不断提升产品服务功效,打造品牌效应。农商银行可以针对客户的特点将市场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确定所要服务的特定市场,同时还要对潜在的市场需求进行开发。在科学的营销策略支持下,要将鲜明的品牌和形象传递给客户,使客户真切地体会到农商银行与其他银行在产品与服务方面的不同点,从而为自身谋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为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奠定基础。
实行无缝对接。紧紧抓住县域经济特点,以客户金融需求为出发点,针对不同行业、不同业态的客户群体量身定制信贷产品,有效对接金融需求,努力做到需求全覆盖、对接无死角。
加快服务模式转型
提升服务效率
借助外力搭建平台。“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决定了农商银行的客户类型,大多数是小额、分散的。在拓展小额、分散客户时,要采用与政府部门搭建平台的方式进行,通过平台进行营销,绑定忠实客户粉,推动零售业务转为批发。
大力发展网络金融。大力推行自助办贷,将“公职人员贷款”和存量优质客户的小额短期消费贷款作为前期推广对象,以手机银行为载体引导客户自行办理贷款发放和还款业务,实现贷款业务纯线上申请,全程手机操作,快速解决客户资金需求;大力推广扫码支付、微信提现、“e百福”“校园通”等网络金融产品。
加快服务渠道优化。科学规划网点转型,分步骤布放“智慧柜台”和“移动营销”平台,实现网点“智能化”改造,将开卡、电子银行签约、转账、查询、理财、挂失改密及生活缴费等多种功能集中到机器上办理,最大限度释放柜面压力,在考核上确保自助业务单价高于柜面业务单价。
不断推进管理创新
提升发展质量
调整业务结构。转变资金组织手段,积极营销小微客户,大力吸收活期存款,不断提高低成本资金比重;加大主动负债力度,积极争取支农再贷款;不断调整收入结构,逐步减少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努力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加大成本核算。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化发展。坚持“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导向,找准“增收节支”切入点,倡导突出质量和效益,按独立核算模式对网点进行成本核算考核管理;实施FTP利润考核,加强存贷款内部经营利润考核,使绩效考核由传统的规模导向转为利润导向。
加大全员考核。在绩效考核上,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指标,将考核细化到人,按业绩计价。实行每季专项考核,每季业务竞赛和全年综合考评的考核体系,将考核落实到人, 持续加大绩效挂钩按劳取酬的力度。
探索风险管控新模式
实现稳健经营
牢固树立风险为本的理念,改变以往被动防控风险的局面,逐渐转为主动管理风险。
建立风险识别机制。由“粗放营销”转变为“精准营销”,与政府部门充分互动,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一个产品+一个平台+一群客户”服务模式,实现批量获客,及时获取客户和行业准确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主动识别风险,然后,有针对性地刷选优质客户,淘汰高风险客户,实现精准营销。
建立评级授信制度。注重第一还款来源,将评级授信标准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杜绝人情操作和“暗箱操作”,将评级授信工作置于阳光下,实行“阳光信贷”。评定结果公示后,函告县计生、“两违”办、国税、公检法等部门征求意见,通过多部门、多单位互动的方式,有效防范风险。
引入借贷第三方参与。联合县政府各有关部门组建公评公议小组,对评级授信进行确定,确保评定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权威,有效分散了风险。
严格落实 “三查制度”。制定对“前、中、后”台客户经理的操作制度和监督制度。严把贷前调查关,重点把握借款客户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和借款用途真实性,把第一还款来源是否充足、还款意愿是否强烈作为决定贷款发放的首要条件。严把贷中审查关。加强对借款主体资格合法性、贷款用途、额度等方面的审查,科学测算贷款额度和期限。严把贷后管理关。合理确定贷后检查频率、检查方式和检查要求,落实贷款管理责任人,实现贷款跟踪管理,确保每笔贷款能够找到相应的责任人,确保贷款管理有踪可寻、有责可追。
加大贷款后续监督。纪检监察室每月月初对上月新增贷款抽取一定比例进行电话回访,稽核部门检查监督办贷手续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