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卫星技术的发展和无人机的快速普及,结合智能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棉花的种植全生命周期已经可以实现天地一体化的智能监测网。在高空,使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拍摄卫星图像,基于图像智能分析,可进行棉花种植面积测量;在中空,依赖无人机拍摄的棉花图片,采用智能图像处理,对长势、病虫害进行监测。同样,在地面,可利用各种小型监测器进行小范围更加详尽的棉花面积的测量以及棉花长势与质量的监测。
如今,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正在逐步进入日常生活各个领域,已成为这个时代最激动人心、最值期待的技术。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已经积累大量丰富数据资源的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带来了新的提升空间,让监测系统能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优质的咨询成为可能,让政府决策能够“智”在四方,“智”在必得。
我国棉花棉花产业链较长,包括棉农、轧花厂、流通商、纺织企业、服装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等多个主体,涉及种植与纺织两大产业。棉花产业链上各环节的变动都会给相关利益者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监测十分关键,对棉花价格波动的预测至关重要。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棉花种植、采摘、生产、贸易等棉花产业链中的多个环节进行应用。
棉花采摘环节——
在棉花的采摘环节中,人工采摘成本高且质量不稳定,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能够设计机器人来进行采摘,降低了采摘成本。如南京工程大学袁建宁研发的双目摄像头采摘机器人,采用计算机视觉算法定位棉花位置,配合机械手臂进行机器精准采摘作业。基于机器人采摘技术,可以节省大量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
棉花的贸易环节——
在棉花相关的贸易中,也可以利用对买卖双方的基本属性、购买能力、行为特征等进行智能分析,从而推荐潜在的买卖双方。在棉花相关产业的生产中,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往往成正比关系,质量越好成本越高,反之,成本低质量差。目前,一些企业通过采集并处理一线生产环节中的数据,利用机器的学习算法,自动生成生产成本与质量的最优策略,实现利益最大化。
棉花价格预测——
棉花价格可以说是棉花产业中最核心的数据。在预测棉花价格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上,中储棉信息中心利用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庞大的各类相关数据,结合学术机构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对棉花价格的精确预测。有了这些智能预测和分析,就能够指导储备业务更精准地贴近市场、企业和棉农,让国家的棉花储备变得更加有智慧。
由此,我们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技术与棉花产业的结合将给中国棉花市场的平稳运行和效率提升带来更大的益处。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