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日晒书,我在一本旧《四角号码词典》中翻出了十多张计划经济时期的福建省布票。与这些老布票邂逅,往事的列车把我载到了几十年前。
这些老布票是1983年由福建省商业厅印发的,面额有伍尺、壹尺、壹寸,还有防伪底纹和副券。家里的“小字辈”一个个瞪大眼睛,好奇地问:“这布票有什么作用?”
我亲身经历过缺衣少穿的年代,谈起布票再熟悉不过了。布票是计划经济时期布料供应紧张的特定产物,供城乡人购买布料或布制品。那年头,不管买什么布料,都要凭布票限量供应。由于买布要凭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人们的衣着消费观。福建省布票从1954年开始印发,1984年取消布票,小小票证曾经主宰了老百姓30年的穿衣打扮。当时,福建省每年分配给每人的布票有的一年只有几尺,最多不超1丈5尺。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我结婚那时,“穿”的问题与“吃饭”问题同等重要。爱人家要求的彩礼不是金银珠宝,而是12套衣服的布料。当时连布票都不够用,哪能买到那么多布料?没法子我只好厚起脸皮,瞒着女方,向新婚不久的亲友东借西凑,以此来通过女方一家及其亲友的“检阅”。岳父岳母见有这份厚重的彩礼,皆大欢喜。岂料,妻过门不久,就发现她珍藏着的好多块布料不翼而飞。她用惊慌的神情向我报了案,我看瞒不过了,禁不住含着泪水如实“坦白”。妻得知原委后,也噙着泪花摇头苦笑。
当今年轻人衣食无忧,没有经历过“票证年代”的生活,向他们说起布票的故事,他们觉得是天方夜谭。我知道,历经数十年的历史变迁,布票已成稀罕之物。当家里的“小字辈”听完这些新鲜的故事,一个个如获至宝,争着要收藏布票:“要像保存黄金一样,好好收藏。”
(作者单位:福建东山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