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7点,64岁的代金元跟往常一样,早早地“开板”了——将防盗的木板一块块从门上卸下来,整齐地码放在一起。门上的双向弹簧门就开开合合、推进推出,开启了老代忙碌的一天,直至晚上8、9点钟“上板”。
在山东省平度市李园街道新北台村,代金元所在的蟠桃供销合作社北台综合服务社仍是一道特色鲜明的风景线:门头上的大厦沿、带横握的双向弹簧门、清一色的红色裸砖墙面……与周边水泥白墙、铝合金门窗相较之下,年代感十足,别有一番韵味。“我1977年进的供销合作社系统,到现在快40年了。”据代金元介绍,他老家本是平度东阁街道宅子村人,25岁参加工作后便随着单位的统一安排辗转在各镇的供销合作社服务。如今,曾经的“小代营业员”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代经理”。“啥经理,都退休了,是老少爷们厚爱我了。”说到称呼,代金元谦虚了起来。
现在综合服务社内被改造成了3部分:一部分是农资,一部分是日用百货,一部分是老代住的地方。但是,传统风格却基本保留了下来:代金元还是站在半人高的水泥柜台里,村民想要什么东西,他都能从身后上世纪70年代的木质供销合作社货架上的千种货品里找到。
老代为人和气,虽是新北台村的“外来户”,可没有村民把他当外人。“一年365天,就过年初一不在这里。”77岁的江希海跟很多上年纪的村民一样,平时的杂货、日用品都是从这里买,他也常来这里闲聊。“夏天的时候,来下棋、打牌的人很多。他这里屋子大,凉快。”地方宽敞凉快只是一个方面,代金元热情好客、服务周到的“供销品质”才是村民愿意来的主要原因。“夏天开着电扇供着茶水,过去有时候还免费分个瓜子。”江希海说,“不管谁来,热情服务、笑脸相迎,童叟无欺、价格公道。”代金元始终秉承着供销合作社人的待人之道——进门的都是客。“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的抓手。我是供销合作社人,新北台村的农民就是顾客,服务好他们是我的职责。”
代金元把服务农民当成了自己的分内事。周边很多村庄的农民都愿意跑点远路到老代这里买化肥、农药,不只是他卖的农资好,关键还是他的服务好。不少农民都是社里的老“顾客”,老代心细,谁家该种什么了、用什么农资了,他都在心里提前搭配好。为了增加农民的种植知识、提升种植技能,每年相应作物种植前,他都会邀请农技专家来给农户授课。
虽然社里还有70年代的老算盘、80年代的手提秤、90年代的打气筒,但时代在进步,代金元也在不断丰富着新北台村基层社的新服务功能。在磨得发亮的水泥柜台上,一台崭新的银行小微终端就是代金元新拓展的为民服务功能之一。自从有了这个平台,村民可以到这里办理电费、话费的缴存及小额现金、养老保险、工资的提取,为村民带来了极大便利。“服务是供销合作社人的宗旨,我这辈子忘不了。”如今,二儿子帮他打理着店面,他也把这种服务的精神传递给了下一代。
在平度市,像代金元这样仍在农村发挥着服务农民生产生活作用的综合服务社还有很多。蓼兰镇的陈家顶子村陈西法所在的综合服务社,是当地多个村庄重要的农资供应中心。61岁的他还时不时拿出案台秤来练练“一抓准”,“以前当营业员的时候比这准多了!”老陈露了一手,虽然准头稍偏差了一点,但仍有“老供销人”的那股子“精气神”;在南村镇沙梁村,64岁的蒋吉高两度从宗家埠迁到陌生的沙梁村服务,一干就是40多年。他还对当年的柜台守则、营业员大练兵念念不忘:“过去,闭着眼,回头货架上一摸就能找到顾客想要的东西,一点不含糊!”至今,他所在的综合服务社里还保留着上世纪70年代的手绘宣传板,透着老供销合作社人独特的“艺术范”。
改革大潮汹涌澎湃,市场经济大浪淘沙。平度的基层供销合作社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留下来,依靠的是供销合作社“为农、务农、姓农”的服务宗旨和深厚的群众基础。
改革仍在继续,我们供销合作社人都应向“老供销人”学习、致敬,在继承为农服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新领域、丰富新内涵,努力做到胸怀“三农”不忘初心,放眼未来继续前进。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