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9月2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产品冷链物流进入“关键阶段”

钟芜莲 邬一柳

    日前,在济南召开的中国农产品冷链峰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提出,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进入到了一个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是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

    他指出,农产品冷链流通标准化是农产品冷链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从种植、采摘、分级、预冷、包装、仓储、运输、配送等环节均植入标准化作业流程,才能最大程度上解决目前农产品面临的品牌、渠道、价值、损耗等问题;单一环节的标准化不足以改变目前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质”和“效”不尽人意的状况,只有各个环节有机的联动、协同推进,才能从根本上提质增效,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提质增效“关键阶段”的标志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我国蔬菜产量为7.74亿吨,同比增长0.6%;2016年,我国猪牛羊禽肉产量8364万吨,同比下降1.1%。2016年我国水果产量约为2.76亿吨,同比增长1.8%。2016年,我国水产品产量6700万吨,与上年持平。每年约有4亿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其中,果蔬、肉类及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10%、25%和35%。

    农产品冷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据统计,2016年,全国冷链物流市场需求达到2200亿元,同比增长22.3%。2016年,全国冷库新增305万吨,总量达到4015万吨(折合1003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2%。冷库市场结构趋于合理,冷库扎堆建设情况有所改善。产地冷库建设增多,冷藏库、保鲜库、气调库体量有所增加。2016年,全国冷藏车保有量新增约22000台,总数达到115000台,比2015年同比增长23.6%。

    第三方冷链物流快速发展。随着政府监管力度的加大,企业竞争的加剧,资本的大量投入,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迎来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冷链行业的整合。冷链行业竞争目前还处在“小组赛”,全国性、综合性农产品冷链龙头企业尚未出现。企业想迅速脱颖而出,加速整合势在必行。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已经分别从肉类、果蔬、乳制品、水果、电商等不同角度开始全产业链条的整合。

    农产品冷链网络不断完善。健全的网络是物流企业降本增效、升级转型的基础前提。只具备单点或区域服务能力的企业,越来越无法满足客户扩张的需求,价值越来越小。一批具备专业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能力的企业,正不断地在全国范围进行网络化布局。日前,易果生鲜宣布旗下安鲜达与“国家物流队”EMS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生鲜消费地仓、产地仓配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深度合作。

    食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发展。食品跨境电商的爆发,是冷链国际化发展的主因。有能力的冷链企业逐步在“走出去”,先是空运冷链、航运冷链、铁路冷链,然后是公路冷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是冷链相关企业未来布局的重点。黑龙江到俄罗斯、重庆到欧洲、南向通道(兰州、重庆、贵阳、广西北部湾出海到东南亚和新加坡)等地的果蔬、肉制品、水产品冷链专列已先后开通,今后将进一步扩大线路。

    集约化冷链物流园区开始涌现。目前,全国各地像餐饮中央厨房园区、农产品物流园、水产品物流园等一大批具有冷链属性的综合园区正在建设或已经投入运营。这种通过集约化的方式,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把零碎的、分散而同质的冷链客户和资源集中形成规模,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是冷链企业未来运营和发展的方向。

    对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崔忠付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目前的生鲜农产品流通仍是以批发市场为主,推动标准化作业进程艰难。第二,农产品成本高、损耗大。目前农产品绝大部分由产地以原始产品卖出,损耗高达30%。很多农产品在六成熟就被采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得不到保证。第三,产后的分级、预冷、包装和保鲜等技术落后。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采摘或捕获基本上未经低温包装贮藏。意大利、荷兰农产品保鲜化率为60%,日本大于70%,而我国对农产品产后预冷、加工等环节的投入显然不够。第四,缺乏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断链现象严重。多数的冷链物流主体并未关注和采用冷链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交接环节断链现象比比皆是。第五,农产品冷链物流人才匮乏。

    对提质增效的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农产品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该措施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的基础。应积极推动鲜活农产品经销商实现公司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扶持培育一批大型鲜活农产品流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冷链运输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升产业集中度。

    二是加大产地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农产品产后的分级、预冷、包装和保鲜等技术。这些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也是实施冷链标准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建议流通主体特别是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用真空预冷技术和低温预冷技术,使生鲜农产品从生产地到中间的储藏、运输及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保证产品处于持续温控状态。目前,产后农产品保鲜技术正向着综合化、标准化、自动化、配套化的趋势发展。

    三是建立农产品物流信息和冷链监控管理系统。该措施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先进手段。生鲜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物流过程包括运输、包装、装卸、搬运、储存、流通加工、配送等环节,应有存储电子数据交换及库房管理系统,建立条形码技术追踪系统,使农产品冷链流通更透明,更高效。

    四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这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管理的保障。目前,国内对农产品有关的复合型物流人才的培养几乎是空白,加快农产品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推动冷链人才培训,有关方面正积极与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各大院校展开合作,共同开发冷链教程及课程。

    五是健全的冷链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和标准体系。这是实施冷链物流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卫生标准和市场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完善,进入流通的农产品质量偏低。因此,标准化建设对于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