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9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深度调查:中国银行业转型遭遇20大痛点(二)


    痛点11:个人金融服务中的反欺诈

    报告指出,随着各种互联网金融产品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对零售信贷的投放,以及大量个人资金涌入在线投资理财领域,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诈骗、套取资金、捋羊毛、盗用身份等欺诈行为屡见报端。

    报告提出,利用网络大数据、设备指纹和机器学习模型,有效实现反欺诈;通过交叉生物识别技术的应用,实现高效的反欺诈预防与管理。

    痛点12:针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传统风控手段乏力

    报告指出,随着银行企业客户下沉的战略调整,伴随而来的是数量庞大的中小型对公授信客户群,而银行的机构与人员数量有限,不可能通过无限扩张来满足传统信贷流程的大量贷前和贷后线下风险管理工作。

    报告提出,通过大数据风险预警,实现企业信贷风险的识别、传导与跟踪;以专业化移动贷后监控手段,掌握更加及时可靠的企业经营情况;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企业征信,实现更加精准的信贷风险控制。

    痛点13:合规管理、反洗钱与客户评估

    报告指出,传统的反洗钱与合规管理,侧重于制度建设、数据报送和事后检查,需要投入可观的人工成本,而且时效性差,不能满足现代银行业的及时性需求。

    报告提出,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模型,有效识别可疑交易和风险主体;利用区块链技术改善征信体系,及时发现欺诈、洗钱等违法行为;利用智能化的监管规则专家系统进行合规管理。

    痛点14:运营有形网点成本高效益低

    报告指出,传统银行机构往往以线下有形网点为主要营销、获客与服务渠道,不但运营成本高,而且难以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消费需求,效益与效率均较低。

    报告提出,采用直销银行模式,减少或者消除线下有形网点的设立;设立基于视频的虚拟网点,配合增强现实技术的面对面、场景化应用。

    痛点15:供应链金融中对信息流和物流的可靠追踪

    报告指出,传统金融业态下的信息流和物流追踪,主要是通过单据、票证、抵押登记、现场勘查进行,不但传递效率低、验证成本高,而且难以有效杜绝风险控制隐患。物联网环境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以技术手段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可靠追踪。

    报告提出,利用科技和数据手段,进行基于物联网的物流和动产追踪;基于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实现供应链融资与信用沉淀。

    痛点16:机构结算与清算领域的流程、时滞及成本

    报告指出,传统金融机构间的结算与清算,往往通过专设机构进行,不但运营成本高,而且繁琐的流程导致数据传递时滞严重,导致客户服务响应速度不理想。

    报告提出,通过区块链技术应用,提高供应链各参与方交易与结算效率;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应用,加快机构间清算与结算流程。

    痛点17:信贷业务流程的繁琐耗时

    报告指出,传统金融业态下,受限于用户信用评估要求,企业和个人信贷申请流程均较为繁琐。虽然央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银行内部也有大量的信用数据,但仍难以满足开发更多便捷贷款品种的需求。

    报告提出,打造大数据平台,实现信贷流程的低成本管理;结合供应链金融和电子商务,简化企业用户信贷申请流程。

    痛点18:海量业务资料的有效管理

    报告指出,在信息化时代,银行持有海量的用户信息及交易数据,其中既有具有复用价值的数据,也不乏大量冗余信息。这不但形成了银行的管理成本与资源占用,还可能降低信息处理效率,错误引导对用户的需求分析与营销方向。

    报告提出,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价值信息的高效提取、使用与复用;基于知识图谱,构建用户知识网络和关系网络;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实现海量业务资料的标签化管理。

    痛19:科技系统软硬件投资巨大且扩展性差

    报告指出,传统银行的科技系统建设,较多采用集中化模式,虽然能够提供较高的一致性,但是扩展性差、资源调度不灵活。传统的商用软件外包开发体系,虽具有较高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但是开放性差、采购及维护成本较高、开发敏捷性也难以满足互联网环境下的快速响应要求。

    报告提出,基于分布式计算及云计算,部署或迁移银行科技系统;引入互联网产业的敏捷开发体系,加快对需求的反应速度。

    痛点20:科技研发与创新效率低

    报告指出,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受制于资源、文化、机制等因素,在科技研发中存在技术思维局限、创新效率低、开发周期长和研发成本高等问题。

    报告提出,对金融科技企业开展投贷联动与业务合作;联合投资机构设立金融科技产业联合投资基金;开展推动银行内外部科技研发的创新大赛。

    (来源:网点行长第一频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