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5日举办的2017金融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刘国强表示,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偏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都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
刘国强认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既要善于做加法,更要勇于做减法,并从两个层面做了分析。
第一个层面:为什么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刘国强指出,这是经济发展的特征性决定的,也是现实矛盾决定的。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新常态,新常态的“四个新”,即新的速度、新的结构、新的方式、新的动力,必须把新常态作为大逻辑,用一句话串起来,就是要适应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这个客观趋势,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转方式、调结构和培育新动力上去,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升级的需要,产能严重过剩,经济杠杆率较高,金融脱实向虚等都是目前面临现实矛盾,总结起来就是供给侧产能过剩和需求侧流动性过剩并存。适应新常态,解决现实矛盾,就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用改革的办法,把该加的加上去,该减的减下来,优化经济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工作的主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必然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自然也要做加法和减法。
第二个层面:怎么做加法,怎么做减法?刘国强指出,从做加法看,这是经济下行以后本能的想法,大家都很容易往这方面努力,在客观上也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真正要做好也不容易,这几年,我国探索了一些好的办法,比如,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了财政、金融政策的配合,推动政府和民间合作搞建设。再比如,积极探索普惠金融,创造大量金融工具,在信贷方面,就是间接融资方面完善担保体系,创新抵押物,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两权抵押、专利权抵押、供应链融资、扶贫再贷款等,总共有几十种工具。
在做减法方面,刘国强指出,这几年有很多好的做法,尤其是今年以来,杠杆率降下来了,脱实向虚的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下一阶段,减法还要做,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要加大力度去做:
把杠杆率减下来。降低杠杆率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举措,因为在高杠杆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必然膨胀,一方面,会把资产从实体经济中吸引过去;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本。吸引资金和推高成本相互作用,经济就必然脱实向虚。因此,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使杠杆率有序降下来,这是服务实体经济最重要的环节。
把金融乱象减下来。非法集资、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等金融乱象,不但直接增加了金融风险,也都是金融脱实向虚的途径,把这些减掉,就会有相当部分的资金回归到实体经济中去。虽然金融创新是大势所趋,但也不能偏离实体经济的需要,必须认识到金融业的外部性、公共性非其他行业可比。因此,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要纳入监管,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
把不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资金减下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是来者不拒,不能成为帮助落后产能脱困的借口,甚至成为给僵尸企业打点滴的手段。金融服务的对象必须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比如,对僵尸企业必须减下来,对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必须减下来,对房地产炒作必须减下来。这样,我们才能腾出资源服务于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的实体经济,才能培育出新的结构、新的动力。
(本刊编辑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