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不满一年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宣布回归A股。8月29日,邮蓄银行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申请在A股发行数量不超过51.72亿股新股,折合不超过A股发行后总股本的6%,且不包括根据超额配售权可能发行的任何股份,每股面值1元人民币,拟上市地点为上交所。
公告称,此次A股发新股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申请A股上市的议案已经获得董事会会议通过,将提请2017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2017年第二次内资股类别股东大会及2017年第二次H股类别股东大会及证监会审议批准。
事实上,不仅是邮储银行,大部分赴港上市的银行都宣布了回归A股的计划。据记者梳理,在港上市的地方银行中,除了天津银行、九台农商行、广州农商行外,重庆农商行、盛京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青岛银行、郑州银行等都已宣布将冲击A股IPO以实现“A+H”上市,这些银行的A股上市方案或被各自股东大会通过,或已进入证监会A股上市排队名单,但暂时还没有成功的案例。邮储银行是国有大行,与城商行、农商行有明显的不同。“相对城商行、农商行来说,邮储银行要特殊一点,毕竟是央企当中的大银行,回归A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工农建等国有银行都是“A+H”股的战略布局。”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对记者分析说,邮储银行回归A股没有任何问题。
8月30日,邮储银行回复记者称,目前,本行A股IPO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有关A股IPO的进展,请持续关注本行的对外公告。
2016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发行价4.76港元/股,募资规模约合566.27亿港元。这一规模,使邮储银行成为自阿里巴巴集团上市以来全球规模最大的IPO。为了在香港上市,邮储银行当时组建了豪华的发行队伍:联席保荐人包括中金香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银美林,独家财务顾问为瑞银,还引入了蚂蚁金服、腾讯等10家战略投资者。
从上市之日截至8月29日,邮储银行225个交易日合计跌幅为0.23%,该股去年9月份上市以来,大多数时间都低于IPO价4.76港元。但在宣布回归A股的第二天,邮储银行股价大涨3%,报收4.80港元/股。
邮储银行在公告中指出,回A股上市的目的是为保障本行未来业务平稳健康发展,并满足监管部门日益严格资本充足率要求,本行需通过A股发行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建立长效资本金补充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截至6月30日,邮储银行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7%、8.72%和8.72%。勉强满足监管设定的资本“红线”。
在宣布回归A股的同一天,邮储银行公布了半年报。2017年上半年,邮储银行营业收入为1059.73亿元,同比增长13.60%;归属于银行股东净利润为266亿元,同比增长14.51%。
与其他银行资产、负债纷纷“瘦身”不同,邮储银行资产负债稳步增长。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为8.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7%;负债总额为8.17万亿元,增长3.29%。
上半年邮储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73.7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84亿元;不良贷款率0.82%,较上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占比0.57%,较上年末下降0.24个百分点。
报告期内,该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多的两个区域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不良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加10.80亿元和2.12亿元,主要是由于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导致产生不良贷款。
邮储银行称,截至6月30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在该行经银监会批准的额度下的贷款余额为1793亿元,扣除该1793亿元后,该行对中国铁路总公司的贷款余额占该行资本净额的1.50%。
由于出色的表现,市场对邮储银行的价值认可度有所提升。近日,标普全球评级宣布,对邮储银行予以“A”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和“A-1”的短期发行人信用评级,对其长期评级的展望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目前标普予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评级结果一致。
此外,惠誉评级宣布,对邮储银行予以“A+”级别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F1+”级别的短期发行人违约评级,对邮储银行评级展望为稳定。这一评级结果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一致,这是惠誉目前予以中国商业银行最高的信用评级。 (摘自《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