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供销合作社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产业强市、生态立市、富民兴市”战略部署,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着力构建农村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全省乃至全国系统知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时堰模式”,培育出射阳峰琴辣椒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要打好富民主攻仗,就必须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独特优势,以综合改革为动力,进行目标再聚焦、举措再细化、工作再发力,算准“加减乘除法”,做好富民大文章。
算准“加法”
构建联农利农新机制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在壮大竞争力上算足“加法”。盐城市社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网络、品牌等优势,围绕禽蛋、瓜果蔬菜、水产品等区域特色产业,多形式、多途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2—3年努力,领办创办合作社数量突破1500家,实现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全覆盖;拓展合作领域,发展土地流转、农机、消费、公共服务、资金互助等产业型或服务型合作社,使专业合作涵盖农业生产全过程和农民生活全方面;突出以农民为主体和综合性服务要求,创办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共谋发展的综合性农民合作社,到2020年,综合性农民合作社数量不少于100家;引导和推进专业合作社再合作,实现劳力、资金、设备、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集聚、大联合,经过2—3年努力,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数量不少于40家,入社农户由现在的20万户增加到30万户,辐射农户突破40万户。
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算细“加法”。盐城市社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全系统每年吸纳农民就业人数不少于5000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建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载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开放办社,开展联合合作,与农村种养大户、经营能人共同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民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每年培训各类农产品经纪人不少于3000人;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保护价收购、二次分配,确保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全系统年均二次返利不少于2000万元。
构建新型为农服务体系,在聚合社会力量上算精“加法”。加快推广“时堰模式”,构建“政府主导、供销合作社主办、涉农组织参与、社村合作共建”的为农服务服务新体系,为促进“小生产”与“大服务”的对接提供组织保证,每年培植“时堰模式”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镇不少于10个。加强沟通协调,将政府相关部门、村级组织、社会资源更多地吸纳到新型服务体系中,壮大为农服务力量。
算准“减法” 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新领域
拓展生产服务领域,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一是强化生产服务,积极探索开展农机作业的植保服务,按照“村‘两委’+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农户提供土地托管服务;积极开展测土配方、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探索开展飞防服务,提高统防统治水平。二是拓展服务领域,以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抓手,用统一化服务降低农业成本;适应规模经营的新要求,为种养大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基地建设、市场开发、冷链物流、品牌创建等方面提供服务;推进连锁超市、农批市场与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三是积极创新农村合作金融服务,确保全系统现有7家涉农服务金融企业规范运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每年投放互助金不少于2亿元,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资金短缺的困难。
拓展生活服务领域,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扎实抓好优质日用品下乡、优质农产品进城“双优工程”,减少流通环节,克服农村消费不经济、不便捷的矛盾;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服务社提档升级,完善农资、日用品、庄稼医院、农民之家和电商服务站等“两超一院一家一站”功能,拓展文化娱乐、保健养老等项目,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满足农民多样化消费需求。
拓展生态服务领域,减少农村污染物排放。积极建办草业合作社和农作物秸秆加工销售企业,拓展综合利用渠道,尽快形成集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经营服务网点和经纪人队伍于一体的经营服务体系,全年秸秆综合利用总量突破200万吨。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原则,探索开展农药零差率集中配送,有效减少农药残留,既从源头上管控农产品质量,又能减少农村环境污染。
算准“乘法” 打造为农服务新优势
以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重点,做大现代流通的“乘数”效应。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明确区域农产品市场定位与功能完善,尽快做大做强。加快社有资产盘活整合,大力建办镇级农贸市场、村级购销货栈,形成县有骨干市场、镇有产地市场、村有收购站点、基地有田头市场的农产品市场新体系。
大力推进“互联网+”工程,发挥新型业态的乘数效应。要做大做强市、县两级社电商服务平台,做好与全国总社“供销e家”、省社“地平线”对接,构建上下贯通、纵横一体的供销“一张网”。依托镇级超市、村级综合为农服务社拓展网订店取、终端配送等多种功能,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形成市县有电商服务中心、镇有电商服务站、村有电商服务点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
强化品牌建设,扩大盐城绿色农业的乘数效应。以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层社为依托,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打造放心农产品品牌。开展绿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活动,引导企业积极申报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认证认定,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以市禽蛋产销协会为平台,积极申报“盐城鸡蛋”国家地理标志,加快培育鸡蛋公共品牌。适时组建全市蔬菜产销联合体,联手开拓市场,提升品牌形象。
算准“除法” 增强为农服务新实力
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力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与农民群众联系不紧密的问题。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入基层供销社,强化与农民在组织和经济上的联结,建立健全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本分红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切实做到农民出资、农民参与、农民受益。
培大育强社有企业,补齐服务实力短板。引导社有资本与其他各类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到2020年,确保全系统骨干企业销售额达到500亿元。打破层级界限,积极探索组建市级资本投资公司,市、县两级社及龙头企业共同出资,打造推动发展的新型平台。
投身脱贫攻坚战,争创助农致富新作为。认真做好市社扶贫点工作,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发展特色种养业,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薄弱村为农综合服务社建设,增加扶贫惠民服务项目,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引导农民建办为农综合服务社,并在商品配供、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帮助。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供销合作总社党委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