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不断深入,发展区域内特征较强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是破解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集群发展和金融服务难题的有益尝试,相比传统的农业金融更加先进与高效。
农业产业链金融能够降低传统信贷业务的信用风险、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凡是涉及金融创新都会带来诸如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系统性风险。银行端可以根据对市场的深入了解通过合理的模式防范风险,优化产业链体系,降低违约率。
关注外部环境
国家政策。农产品事关老百姓的健康安全,所以受政府管制较多。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国家标准和出口退税等相关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地方商业银行在确定农业产业链金融的成本和收益时,更要考虑农产品行业政策的变化,以及政策变化对农产品产业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关注行业市场变化。产业集群具有风险的特殊性,原因在于集群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和相互联系构成了“风险共同体”。如果能够从产业系统风险入手,探索风险控制的措施更有意义。地方商业银行在开展农业产业链金融业务时,应重点审查融资申请人的资格、仓储机构、仓单、质押率和跌价处理等;实施市场价值重新估算制度,当货物的市场价值低于质押时所认定价值10%以上时,申请人应在5日内,通过追加保证金或者仓单的方式将差额部分补齐;如果客户逾期没有补充足额,地方商业银行有权利就差额部分处置仓单,降低或避免风险。
客户信贷风险估测
风险估测主要通过研究贷款客户的违约早期信号发现,并借助有关技术进行。
贷款发放后,地方商业银行的相关责任支行应该密切关注借款客户的企业经营状况。工作人员定期前往企业进行实地察看,通过与企业负责人或者财务负责人座谈的方式了解企业运行情况。
财务和非财务因素是借款客户早期违约信号的主要表现形式。支行客户经理可以翻阅借款客户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分析企业的财务变动情况,及时发现潜在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可利用自身的地缘优势,了解和观察企业的一些早期非财务信号,类似管理人员的变动、运营状况和借贷双方关系等,及时做出判断。
设立信贷监控部门。地方商业银行通过设立信贷审查部门,安排农业信贷业务经验丰富的人员把关,降低风险率。同时,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关注企业或者经营预警信号,做好提示,控制宏观风险。
实行内部控制制度
内控制度主要体现在操作风险方面,地方商业银行应严格把控各个流程操作中的准确性、规范性。
首先,保证操作环节独立性。通过职责分工、责任分离等方式,使得各岗位上的员工可以各尽其责,降低风险。
其次,建立客户经理第一责任人制。支行客户经理是农业产业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核心,对企业信息掌握也较为全面,第一责任人制度可提高客户经理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在贷后阶段,能够加强客户经理对贷后风险的检查和跟踪力度,如遇不良,客户经理会积极主动地配合保全部门清收风险资产。
建立信贷准入机制
提高融资申请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是保证信贷风险的基础。为避免业绩较差的企业成为授信客户,地方商业银行应该明确贷款准入条件,做到信贷支持和信贷风险防范相结合。
信用评价,择优扶持。地方商业银行应对农业产业链金融客户全面推行信用评估制度,实行差异化对待和择优扶持,区别于传统授信产品。信用等级是贷款条件和资本定价的依据,不同等级不同对待,实现对客户的分类管理。
加强期限管理,严格催收制度。地方商业银行应严格把控贷款期限这条预警线,一旦企业的销售和效益超过正常周转期限,信贷资金的安全就会受到威胁。因此,要严格贷款的期限管理,超期客户,应即刻转入逾期贷款,正确反映贷款的性质。
推行商品目录管理制度。农业的科目众多,目录繁多,市场价值也是参差不齐。应对可以接受抵质押的产业种类进行准入管理,只有在目录内的种类才能申请融资。
风险防范中的行政角色
全流程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是基于社会化的系统工程,从表面上理解,地方商业银行是“关键先生”,但政府行为和行政推动也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产业链系统风险的防范,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指导。
建立风险补偿等多领域的机制。一般而言,农产品有许多共性,比如现价收购保障,纳入相关保险范畴等。但部分农产品有自己的特性,以中药材产业为例,既没有限价收购保障也没有相关保险范畴的纳入,一旦发生风险,就会在金融资金供需双方产生损失。因此,需要建立多层面的风险补偿机制,才能有助于保护种养殖和银行的发展与协作。
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我国目前的征信系统主要局限于金融机构的账户和信贷信息等,涉及面窄、缺乏全面性。从国家层面开展全方位的系统体系建设,其数据将更加全面,为银行获取企业(个人)信息、经营信息、金融信息等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能够帮助金融机构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需要通过政策推动,尽快建立全方位的信用查询平台,实现多行业的对接,完善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