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8月1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蔬菜加工何时告别

潘俊强

    山东是蔬菜种植大省,蔬菜加工业也相对发达。加工不仅让不少“大路菜”身价倍增,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农产品加工业有何神奇“魔力”,如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在改善和优化农业供给方面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发展还需要哪些支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赴山东安丘、寿光、胶州三市,进行了调查。

    生姜变姜糖,秋葵变零食,

    加工让蔬菜神奇变身

    “方便快捷,营养又安全的加工速食产品需求旺盛。”寿光天成宏利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百岩说,虽然净菜加工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蔬菜加工业的主流,但对“上班族”而言,能够用微波炉稍微加热就可食用的蔬菜产品越来越受欢迎。所以,虽说是靠净菜加工起家,现在郭百岩也和快餐企业合作,做起了新买卖。

    “蔬菜、米饭、调料都放好了,只要微波炉里转转就能‘秒吃’晚饭。”在济南的上班族惠贺看来,这种速食产品既方便又不缺营养。平时,惠贺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吃大蒜,他觉得能增强身体抵抗力,但食用后口气太重让他很苦恼。不过,最近他发现了“新大陆”——黑蒜。“大蒜经过发酵,制成酸甜可口的黑蒜,消除了爱蒜群体的顾虑。”安丘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销售部员工周海臻说。

    可以看出,通过一定加工工艺,同一种蔬菜可以多元“变身”。一块生姜,仅用作调味品,一个小家要吃完得费些时日,制作成姜糖、腌制成酱菜会消费得很快;一扎秋葵,多为桌上菜肴,通过脱水工艺,制成干脆的秋葵条,还可当零食……

    寿光蔬菜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加工项目部副经理田建军说,现在包括秋葵、胡萝卜、香菇等在内的蔬菜,通过脱水、非油炸方式制成果蔬脆,一年销售近千吨,消耗原料近万吨。

    结构调整、品种细化……

    加工引起生产环节连锁反应

    蔬菜加工业的发展带来种植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了解终端消费市场,按照需求在生产环节找原料,种植端相应做出调整肯定会带来种植结构的改变。” 安丘市凌河镇副镇长孙东明表示。

    蔬菜种植在细化。凌河镇偕户村生姜种植户李莲,以往都要等到深秋时,才会把姜挖出来卖掉。可今年7月初,她就把4亩生姜全部挖出来卖掉了。

    “今年的生姜换成新品种‘小红芽’,专门用于腌制酱菜,就得这个时候挖。”李莲说。生姜的多元化加工,正在改变着农民的种植习惯。“生姜提前卖完了,我还可以再种一茬别的蔬菜,还能多一份收入。”

    抱团经营受欢迎。一位蔬菜加工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就散户种植而言,产品质量安全、品质得不到保障不说,与散户挨个签合同还费时费力。”以后打算与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便于组织人力,也便于规模化统一经营。

    不少加工企业还采用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模式,按需种植蔬菜。安丘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自有基地1000亩,与农户签订的种植合同基地4300亩。“不管是自有基地,还是合同基地,都保证统一安排种植计划、统一供药肥、统一农残检测、统一收购加工。”周海臻表示。

    到基地种菜、到企业打工,

    加工为农民增收提供多种可能

    “看,这些辣椒粉都是从新疆运来的,正准备加工成辣椒红色素。”在位于胶州的青岛同兴天然色素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宗波捧起一些成品介绍说,企业年产辣椒红色素近200吨,八成原材料来自新疆。“辣椒亩产500公斤,每亩收购价4000多元,减掉人工成本,每亩能给农民增收2000元。”

    据了解,为保证加工原料,胶州市辣椒协会在新疆产区发展了45万亩辣椒基地,带动周边种植约15万亩,对于促进农民整体增收、农村劳动力分流意义重大。

    采访中,不少农民表示,不搞加工,利润太低,农产品价格忽高忽低,日子很难过。但目前,与农户利益联结相对比较紧密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蔬菜加工的积极性还不高。“缺资金、缺人才、缺设备,没法与已发展起来的加工企业竞争。”一位合作社的负责人坦言。

    田建军提出,加工业分工越来越细,合作社可以与现有加工企业合作,合作社做初加工,加工企业再做进一步深加工,打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参与、融入产业链条,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

    企业引进人才设备,政策加大扶持,

    蔬菜加工业应迈向精细化

    安丘市江海食品有限公司一天能粗加工生姜100吨,一年出口将近3万吨。“只需经过简单的水洗、分块和保鲜包装。”销售部经理范国坤坦言,目前生姜粗加工由于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附加值也低,“最好时利润也就10%左右,不好时就得赔本。”

    “早就想发展深加工,但苦于没有人才和设备。”范国坤说,直到2014年,与山东农业大学对接,才有了现在的山东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据介绍,企业主营从生姜中提取姜黄素、姜辣素、姜淀粉和姜蛋白酶等。“产品附加值比粗加工生姜高出上百倍。”

    蔬菜加工不能沿着“洗剪吹”式的粗加工之路走下去,企业应该大力发展精细化深加工。

    “加工产能不小,但是大部分是贴牌生产,利润比较低。”田建军坦言,企业有“七彩庄园”品牌,只是在当地叫得比较响,要走出去推广,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他建议,政府应加大财政、金融等政策扶持,帮助企业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创造更多知名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