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起,江苏卫视在每周五晚9点08分的“黄金时段”,开始播出10集大型人文纪录片——《茶界中国》。记者发现,《茶界中国》带来了中国茶主题纪录片的“四大突破”!
格局突破:
突破以往的“轻质”
实现可观的“厚重”
以往的茶纪录片,多呈现一种“轻质”的特点,多用“行走式”的线性时空,表现茶叶的存在和特质。而《茶界中国》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实现了格局的突破。
《茶界中国》以宏大的产业视野、开阔的历史脉络,在全球的时空寻找茶的故事,展现茶的历史。这种看似“混搭”的跳跃和剪辑,用并不沉重的厚重,引发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带来新的观赏体验。
这带给当前茶主题记录片一个珍贵的启示:轻松不一定非要简单、娱乐,厚重并不一定非要沉重。
讲述突破:
突破单纯的“人文”
创造茶叶新的“时空”
在人们普遍反感“教训式”“灌输式”传播的今天,纪录片如何选择讲述的身段“高度”、表现的观赏“难度”,的确是一个挑战。高则容易曲高和寡,低则可能混与流俗。《茶界中国》找到了平衡点,也是突破点。因为茶可以秘修玄谈,也可以家长里短。《茶界中国》摄制组回归本源,从茶叶的诱人滋味是怎么创造出来、又怎样流传并征服世界这样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茶叶、呈现茶叶,在无言中展示了当下中国的文化自信。
在叙述中做到了将个人的悲欢与时代的变迁自然连接,将茶叶的精微与茶经济的经世济民深度关联;既保留了纪录片应有的观赏性,又融入了适度的思辨色彩,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制作突破:
突破单纯的“美画”
催生看与思的“融通”
前两个突破属于创作前期的设计和追求,而要创作出满意的电视作品,还涉及摄制、后期制作等一系列难题。
仅仅看摄制组在3大洲、4个国家采访取景,就知道摄制过程充满挑战。在远赴肯尼亚拍摄时,由于担心摄制组的安全,当地政府派出了两名带枪护卫,在整个拍摄期间寸步不离。
另外,《茶界中国》运用了目前最先进的表现手段和摄制技术,包括航拍摄影、超高速摄影、微观生态摄影等。总导演刘嘉指出:我们的航拍是参与到故事叙述中的。超高速、微观摄影能使人们看清楚茶叶制作的细节,使人们对正宗口感的由来产生切实的感受和认识。
在音乐上,《茶界中国》同样毫不含糊。与一般的纪录片采用现成音乐合成配乐不同,剧组邀请《舌尖上的中国1》的声音设计为《茶界中国》专门创作配乐。
观赏时你会发现,不论是画面还是音效,《茶界中国》都为主题的表达、视角的传递、人文的感染,提供了很好的影视范本,称得上“精心之作”“倾心之作”。
价值突破:
突破文化的“标签”
提供全球化的“沟通”
在实现上述三点的基础上,《茶界中国》就具有了价值上的突破。
第一,为茶主题记录片提供了新的参照。茶叶纪录片也可以既有人文又有历史,既有中国又有世界,既有当下又有未来。
第二,新的表现角度使茶回归本质。在表现茶时,历来离不开与茶文化的关系,但容易出现割裂或拔高。《茶界中国》以朴实的心态,心里揣着普通消费者的困惑与需求,紧紧抓住茶最重要的物质属性——滋味口感,让“来自原产地的口感追随”成为《茶界中国》的内在动机与拍摄逻辑。这个“茶文化观”不仅现实地提高了观众对茶本质属性的认知和辨识能力,也使茶与茶文化的关系得到了恰当的传达。
第三,撇开纷纭茶文化的“标签”,使“中国茶”更具“国际范儿”。“一带一路”建设最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既是中国文化的诚心诚意,也是中国文化的能力、技巧。但不可否认,我们在这方面欠缺很多。《茶界中国》有平实的视角、人文的故事、科学的诠释、时尚的表达,反而使“中国茶”更具有世界性。
相信《茶界中国》能够成为茶这个“中国文化名片”的绝佳代言人,在对外文化交流、对外茶贸易中,发挥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