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8月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之路通向全球
——读《生津解渴》有感

    茶为中国特产,时至今日,已成为全球饮品。欧洲的红茶文化享受轻松惬意的休闲时光,中国的绿茶文化追求精神的宁静祥和,日本的茶道讲究礼仪与调和之美……文化有差异,方式有不同,对于茶的热爱之心是相通的。茶文化是世界文化。那么,这条通向全球的茶之路是如何实现的呢?

    中国台湾学者陈慈玉主研中国近代经济史,尤其是近代中国茶业发展,撰有多部相关著作。《生津解渴》是她的一部大众普及作品。该书初版于1984年,陈慈玉自叙自己醉心茶业研究的理由,“是因为它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英国在十八、十九世纪从事海上贸易时所展开的东亚三角贸易之重要一环”,因此她把该书的重心落在文化与贸易之上。

    据威廉·乌克斯《茶叶全书》记载,中国的茶叶贸易始于四世纪的四川省,当时出售茶叶作为药用。但早期贸易与全球化的主旨并无太大关联,陈慈玉选取了广为人知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和“鸦片战争”作为切口,轻笔掠过,直接引入近代茶叶贸易史的主题。

    英国东印度公司占据中英茶叶贸易的主导地位。它在设立之初就拥有皇家颁发的特许经营权,1784年实施的《减税法》将根据当时价格而制定的茶税由约119%大幅减至12.5%,并且规定了各项具体措施,保障了东印度公司的独占利润。这艘巨轮自始至终都有国家护航,但它对贸易的绝对掌控必然阻碍英国经济的自由发展。1834年,其垄断特权终被取消,1858年,其对印度的行政权被解除。在这段时期,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印度和英国之间建立了一条呈三角关系的贸易航线,使得茶叶和其他商品的流动形成了循环机制。

    中国方面的茶叶贸易起初主要被广东十三行把持。清廷实施海禁政策,广州是唯一允许外国人通商的地方,这为公行操纵茶价提供了便利,后来公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由买办经营的茶栈替代。英国希望“寻找能买到最便宜的茶又能获得利润之港口”,福州因为靠近武夷产茶地区,且是滨海之地,成为目标。陈慈玉以武夷山麓的崇安县星村为样本,详细考察了当时的贸易线路和贸易方式。福州成为茶贸易中心之后,运输茶的船只以此为据点,展开了横渡印度洋的大竞航。随着1869年苏伊士运河的通航,中国的茶业和茶路本当更加兴旺,可惜的是,中国茶的地位逐渐被印度茶所夺,海上贸易的命脉也由外国资本掌控。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重要中心,经过多次变迁,逐渐呈现广州、厦门、福州、宁波、杭州、汉口、九江、上海等城市星罗棋布的格局。其中汉口是砖茶的制造与交易中心,也是中俄茶叶贸易的陆路运输枢纽。在开港之后,形成了汉口-上海-天津-张家口-恰克图的线路,另外还有一条汉口-上海-伦敦-莫斯科的线路。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世界茶市场,中国茶不再拥有一枝独秀的风采,除了印度茶的兴起,日本茶也分去了一杯羹。就茶业发展而言,国际性的竞争已成必然趋势。

    如今中国茶只是世界茶业的一个支脉,中国茶要想重回宝座,任重道远。全球一体,生活多元。属于中国茶的芬芳不仅氤氲在往昔,也将随着茶路的延展散发友谊的信息。

    (赵青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