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是强化金融监管的一年。4月初,银监会两周内连续出了七个文件,“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充斥着整个银行业,股债双杀局面再次出现。刚忙完MPA季末考核的银行同业,又陷入到了海量的政策消化、流程梳理和迎接监管部门现场检查等繁忙的工作当中。
市场方面,随着监管的不断发酵,再加上近期非银金融机构到期产品的本息兑付问题,直接导致交易市场抛盘严重,资产收益率不断攀升,资金避险情绪浓重。从2016年年底开始,负债端流动性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已经让投资者谨小慎微,逐步降低杠杆错配。
同时,由于负债成本不稳定,一旦市场收紧,资金价格上扬,极其容易击穿原有资产的价格,出现加杠杆后反而降低原有收益率的情况,所以,市场经营慢慢由原来的规模效应转向精细化运作。
其实,从去年年底的流动性紧缩到这一波的监管文件流,市场已经在渐渐地暴露问题,出清问题。这是市场对过去几年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发展的纠偏和自我修复。同业机构市场有很强的趋向性,极小的一个诱因就会导致踩踏事件,维护金融安全,防范此类系统性风险也同样重要。
因此,农商银行更需要秉持一个观念:金融监管的实施是为了促进金融行业更为稳定、高效地发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并实现金融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农商银行亟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自我整改和自我修复。
一是要控制好同业业务在全行业务的占比。控制同业业务占比,并不是说同业业务越少越好。近年来,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经常被有些人诟病为资金空转、以钱炒钱。不可否认,部分同业业务是存在套利行为,高利润、低风险的属性挤压了传统信贷的业务空间,并没有真正的将资金引入实体经济。
但是,金融同业业务的发展也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我国金融体系以大银行为主导,存款等金融资源多集中于大银行。在经济发展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模式时,实体经济越来越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很难仅靠大银行来满足。中小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服务特定实体企业时,更具比较优势。
因此,有必要通过金融同业业务在金融体系内部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实现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而且,这种做法也能提升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所以,对不同的金融同业业务需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可一刀切地加以压制。
二是要控制好金融杠杆。当然,金融杠杆并不是越低越好。过去两年曾发生过的股市异常波动和债市泡沫都凸显了金融杠杆的危害。正如上文所言,从去年年末开始,负债端流动性和价格极其不稳定,一旦市场收紧,负债成本上扬,就很容易击穿原有资产的价格,会出现加杠杆之后,反而降低原有收益率的情况。所以,加杠杆存在很大的风险。
不过,金融杠杆绝不是越低越好。杠杆是绝大多数金融业务的天然属性之一。在现代部分准备金制度下,所有商业银行都自带金融杠杆。也正因为带有杠杆,期货等金融产品才能够让投资者相对便捷地管理风险。
此外,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也已充分展现了金融杠杆过快下降的危害。过度追求金融降杠杆,既不符合金融运行的规律,也不利于金融体系稳定。控制金融杠杆风险的核心,应当是将杠杆倍数控制在适度范围内,让加杠杆的金融主体有足够的资本缓冲来吸收波动,而不至于让风险蔓延出去。
农商银行相较股份制大银行存在天然的劣势,金融资源有限,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较低。所以,农商银行经营决策就相对理性,什么业务能带来盈利,同时风险又小,就会往该项业务上倾注较多的资源。但是,农商银行也有独特的优势,独立法人的便捷机制和业务一线的敏感度,使得农商银行能高效地做出调整和改变。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农商银行要根据监管政策,有效地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同时,也需注意到当前金融市场波动的倾向,防范极端情况出现,维护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