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行临时收储政策3年,国内外棉价差拉大,降低了我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我国棉花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为棉花质量下降,不能满足纺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需求。自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3年来,国内外棉价逐步接轨,我国纺织企业的用棉成本压力减小,市场定价机制给了纺织企业一个公平的经营环境。棉花、棉纱的进口逐步缩减,棉花消费量逐年增加,2014—2016年分别为742万吨、775万吨和780万吨。棉花消费量提升的同时,棉花质量也在不断改善,供给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纺织企业用棉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棉纺织行业稳中向好
在2017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朱北娜介绍了全国纺织加工量、纱产量、棉花用量及非棉用量的情况:我国纱线产量基本稳定,维持在1800万—2000万吨之间;非棉纤维正在不断应用到棉纺织企业,纤维加工总量占全球的一半。
朱北娜还从原料端指出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政策给棉纺织行业带来的利好,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棉花、棉纱及棉布的价格传导有所好转,纺织企业盈利能力有所增加。同时,她还指出,我国化纤短纤用量相对平稳,占比整体呈上升趋势。
根据朱北娜的介绍,2016年,我国棉纺织行业运行保持稳中向好,纱产量增速向上,主营收入和利润增加,亏损面下降,棉纺织投资小幅上涨,景气指数上升,纺织上市公司利润增长非常好。从运行质效来看,规模较大的纺织企业和使用非棉纤维的企业都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增长。
据悉,2014-2016年,纺织行业整体运行平稳,总体增速趋缓,运行结构调整优化,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4-2016年,3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7%、6.3%和4.9%;主营业务收入分别稳步增长,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较快,得益于国家对新疆纺织的大力支持。2014-2016年,纺织行业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13.4%、15%和7.8%;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分别为5.4%、5.5%和5.5%,纺织行业盈利能力稳定。
“从各主要国家消费数据可以看出,服装及辅料零售业销售额增速下滑;棉纺行业在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前景下,投资额上升,投资增速放缓;从信心指数上看,呈上升趋势。”朱北娜说。
另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张锡安在2017中国国际棉花会议上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呈现回暖迹象,1-4月,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1%。其中,纺织品出口增长1.9%、服装出口增长2.3%。“目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新兴贸易方式表现活跃,旅游贸易、市场采购贸易正向拉动了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二是主要市场出口降幅收窄,新兴市场继续增长;三是在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的助力下,民营企业发展充满活力。”
同时,他还预测,中国将长时间稳居全球纺织服装第一大供应国地位。“2016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量约占全球总出口的37%,远超欧盟、印度、孟加拉等出口方。中国在智能制造等方面进行的转型升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同时在小批量、快时尚、加工复杂、附加值高的订单中具备优势。另外,纺织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孟加拉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的趋势并没有预期的明显;美国启动专门针对纺织业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性较小,美国采购商策略依然以中国为主。同时,因为劳动力因素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制造业回流不会成为主流趋势。”张锡安告诉记者。
新疆渐成产业“高地”
新疆作为国内棉花主产区,自2014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新疆纺织服装业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就业。3年之后,新疆纺织发展状况如何呢?由于新疆纺织业的补贴高、企业利润高,新疆纺织业发展势头迅猛。
据悉,巴州目前有34家纺织企业,去年增加16家,合计已经投产330万锭,在建450万锭。巴州2016年棉花需求量为18万吨,2017年将达到22万吨,当地三大纺织企业以粘胶纱为主。巴州阿拉尔工业园区引入企业179家,有25家纺织企业,产能148万锭,已投产57万锭。棉纱去年产量为9.6万吨,消耗棉花8万吨。
据朱北娜介绍,新疆棉纺织企业具有以下五大优势:原料充足、政策优惠、能源价廉、土地辽阔、区域优势明显等。近3年,在中央大力发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促进就业的战略下,新疆成为我国纺织投资的增长引擎,并得到了全球纺织产业链的关注。“新疆是我国的棉花主产区,在目标价格改革试点政策实施前,棉纺织业先于其他纺织产业进疆, 经历了多年的艰苦奋斗,正在带动相关产业进疆发展。而从解决就业的政策初衷出发,未来新疆纺织产业的发展重心正在向促进就业效果更好的终端纺织产业倾斜。”朱北娜说。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新疆纺织发展得益于新疆棉花主产区和国家政策支持。电费、用工培训、运费、税收、土地等方面补贴优势明显,生产一吨棉纱用棉补贴1200元、运费补贴1000元、电费补贴1000元和增值税返还80%,因此疆内纺纱利润为2000—3000元/吨,明显好于内地。
据相关人士介绍,目前全疆纺织产能为1360万锭,计划到2020年增加到2000万锭。新疆地区纺织产能实际扩建速度快于规划,预计2017年底全疆能实现1700—1800万锭,2018年上半年实现2000万锭产能。届时,疆内棉花消耗量会达到150万吨/年。
新疆发展纺织业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总产、单产等均稳居全国首位。另外,新疆地处“一带一路”的重要位置,相关政策红利也将激励当地纺织业的发展。但朱北娜同时指出:“新疆棉花正在不断转化成棉纱,但由于本地市场有限,向西发展尚未充分打通,新疆棉纱还需要运往内地消化,使得与新疆纱产品同质化的内地纺织企业受到了直接影响。目前,国内区域分工格局调整尚处于阵痛期,今后的政策走向是影响新疆纺织行业发展的主导因素,新疆应充分用好已有产能,合理配置资源。”朱北娜强调。
为了保障我国棉花供应以及未来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发展,朱北娜也给出了建议。“未来国内棉花供需缺口仍然存在,尤其是高品质棉花已经严重影响了行业竞争力,近期虽然可以通过增发、适当轮入进口棉来填补高品质棉花的需求,但从中期和长期看,放开进口配额势在必行。”她强调,行业要不余遗力地提高棉花质量,提高棉花品质。“棉花内在品质的提升可能需要一个过程,但异性纤维的把控要靠政策和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希望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朱北娜说。中国棉花生产需要走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道路,鼓励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些棉纺企业已经快速实现转型,数字化生产正在大踏步推进,化学纤维的生产技术已经走在了棉纺的前头,其发展必将推动棉纺企业的大量应用。”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