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6月3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流通领域亟须“降本增效”
读《我们的流通成本为啥高?》感言
吴 震

    不久前,《人民日报》刊发特别报道《我们的流通成本为啥高?》一文,把目前我国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环节多、成本高等现象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述和披露。比如,流通环节多,每个环节加价5%以上,由此推动流通成本居高不下;梳理了推高综合成本的“流通堵点”,如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规划不合理、政策不协调等;揭示了流通成本过高的消极影响和降本增效的潜力和前景。就全面反映我国流通领域现状和存在问题的严重性而言,这篇报道堪称近期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赢得较为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也在情理之中。

    这篇反映“流通成本高”的报道,找出其中原因并用大量的数据加以佐证已属难得;假如从“求全责备”角度,人们还可指出,该报道对“流通成本高”问题没有更深层次剖析;对于诸多“流通堵点”也没有用更多篇幅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等。也许,期望这篇报道承载这些内容是“过分”要求,或许根本不是这篇报道的任务。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解决问题。在肯定这篇报道内容的同时,不妨“按图索骥”,进一步找出“流通成本高”的更深层次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应该说,这也属于这篇报道的影响和贡献。

    这篇报道指出,由于流通环节过多,每个环节加价5%-10%,造成我国蔬菜流通成本高达50%-60%,奶制品、粮食、建材、服装等行业情况大同小异,流通成本以及运输、保管、管理费用远高于发达国家,甚至高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那么,我国流通环节为什么“过多”呢?用什么办法解决层层加价“过多”的流通环节呢?这篇报道指出:“从流通组织看,流通主体规模小、形式散、环节多、效益差,是国内流通业的顽症。”这里“流通主体规模小”和“形式散”是主要原因,而“环节多”和“效益差”是这个“原因”的结果,解决了“原因”也就消除了“结果”。

    先从“流通主体规模”上说,的确,我国多数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去年全国物流50强的业务收入仅占物流总收入的10%左右;公路运输经营业户达810万户,其中,个体户逾90%,从业者处处感受到生存危机。但是,流通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即有能力构建从产地到销地的供应链系统,消除多余的流通环节,达到企业整体的成本最低、效益最大化,进而使得供应链上的每个环节取得最好或较好的效益。人们看到,国外的大型流通企业如沃尔玛、家乐福和国内的苏果、物美等,他们都开发和经营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构建了从“田头”到“餐桌”的供应链,从而消除了多余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增强了经营品种的市场竞争力,获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再从“流通形式”上说,在流通链条处于相对优势地位的企业,可以与上下游环节的企业结成供应链联盟,构建以供应链运行原则为主旨的企业联盟,从而消除多余的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和效益。前几年,国家有关部门大力倡导和推动的“农超对接”等措施,属于构建“供应链企业联盟”的行为,取得了应有成效。

    当然,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条件下,流通企业内部和流通企业之间构建紧密和高效的流通供应链,条件更有利、更充分了。从根本上说,供应链是解决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的根本思路,也是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从综合因素看,“流通堵点”的存在是我国流通成本过高的环境性原因。正如该报道所指出的那样,标准不统一、信息不透明、规划不合理、政策不协调等是造成国内物流成本过高的综合因素。具体说,“标准不统一”,主要指水路、铁路、公路等运输标准“各行其是”、“多式联运”推行不力等,其责在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因为协调各运输方式之间的装载器具及作业标准、制定跨部门的统一标准以及推行新的运输方式等,是其职责所在。“信息不透明”的问题,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不难解决的。只要相关部门、有关方面真正为流通企业着想,技术上应不存在问题,资金也不是“瓶颈”,而“态度”才是决定性因素。造成“规划不合理”现象,既有企业自身的因素,又有行业和地方管理部门的因素,体现在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以及个体与个体、局部与局部的利益关系处理不当。所谓“管理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在规划上体现最为充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由专业机构“顶层设计”,科学施策,流程再造;那种“长官意志项目”及“拍脑袋工程”必须摒除。解决“政策不协调”问题首先要解决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协调”问题。应该由国家综合管理部门,制定统一的、有权威的政策法规,执法部门严格依法办事,违法必究,问责从严。

    总的说来,“流通堵点”是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环境性因素。这种因素产生于“上层”,作用于流通企业,显现于社会经济生活。而“流通环节多”原因固然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但企业的“微观”因素是主要方面。由此看来,解决我国流通成本过高的问题,既是相关企业的责任,也是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和国家综合管理部门的责任;既是一个经济生态的成长和发育问题,也是经济环境的治理和优化问题;既是一个经济基础问题,也是一个上层建筑问题。说它是流通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也不为过。

    应该指出,我们既要看到流通领域“降本增效”的巨大潜力和空间,也要充分估计“降本增效”需要付出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行政成本。降低成本可以增强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是没有疑问的;问题在于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相关费用,在企业内部需要改革、调整、重组等,关系到供、产、销各环节和人、财、物多方面;在企业之间也有合约废立、流程重建、企业信誉损益等需要考虑的因素。至于统一标准、透明信息、合理规划、协调政策等内容,是为流通企业营造透明、合理、畅通、高效的流通环境。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要清除一些机构和部门庸政、懒政、“不作为”的温床,是要斩断一些部门、单位和个人吃、拿、卡、要的“财路”。所以,需要全面深化改革新理论、新思路的指导,需要有“重整河山”的决心、“啃硬骨头”的毅力。非如此,流通领域“降本增效”不可能取得应有成效。

    总之,我们不仅要看到“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7500亿元”的前景和潜力,更要规划和运筹好为降低1%的社会物流费用,我们如何才能付出更小的成本、更好更快地达到目标,进而更好更快地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流通水平的差距。

    (作者系中国物流学会理事、特约研究员,高级物流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