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麦收季节。田野里,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每当听到收割机的轰鸣声,总会想起过去的麦收场面。
小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低,收麦子全靠人工,用镰刀收割。麦收开始前的半个月,一家人便开始为麦收做准备。离麦收三五天时,便开始“碾场院”——将自家专门留作晒麦子的空地,先用锄头浅浅地锄起来,再拉碌碡把土压细,泼上水,撒上一些往年的麦穰,然后继续用碌碡在场地上一圈一圈地转,直到把场地压得坚硬为止,用以晾晒割回来的麦子。
俗语说:“芒种三日见麦茬。”芒种过后,便开始收割麦子。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就大人孩子齐上阵,带着割麦子的农具来到地里。用镰刀割麦子很辛苦,割久了就会累得腰酸背疼,脸上、手上沾满灰尘,汗水不住地顺着脸颊往下滴。
麦子割完后,需要用小推车或者地排车运到场院里晾晒,麦秸晒干用脱粒机脱粒。脱粒要趁中午麦秸干燥时,还要穿上厚一点的衣服,包上头巾,再将一捆捆麦子抱起来,送进脱粒机内。脱粒机运作时,扬起的麦穰会钻进脖子,粘在脸上,使人浑身又热又痒。脱粒完成后,还要赶紧趁阳光充足,把麦粒摊晒在场院里。此时,农户们才能直起身子喘口气,喝点儿预备好的茶水润润口,脸上洋溢起丰收的喜悦。
时过境迁,如今劳累的麦收情景一去不复返。在寿光农商银行的支持下,寿光市发展了大棚种植,麦田越来越少,百姓也富裕起来。现在夏收、秋种已经全部机械化,联合收割机流水作业,在麦田里完成收割和脱粒,再用农用车拉到街道的水泥地面上晾晒。今昔对比,现在的农民确实幸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