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近年来,P2P、移动支付等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并迅速蔓延至农村金融领域。县域中小金融机构正面临着从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到支付渠道等全方位的冲击和挑战。互联网金融转型之路,势在必行,作为县域农商银行应积极融入“互联网+”浪潮,着力推进转型发展。
探路:对“互联网+”的初步实践
思想上高度重视,“互联网+”已成共识。在省联社的组织指导下,县域农商银行开展各类“读书节”活动,《金融E时代》《互联网金融》《用数据说话》等书目让员工了解“互联网+”思维,浙江网商银行(筹)项目顾问、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林建军讲授《未来已来——做不一样的银行》,帮助员工进一步增强对互联网金融本质与金融服务创新的认识,确定了传统渠道要与互联网渠道相融合的基本发展思路:只有在坚守基础传统优势的同时,根据未来经济发展形势、互联网发展趋势,落实最优最快最迅速的反应,才是县域农商银行未来的生存发展之道,才能引领县域农商银行迈向美好的未来。
产品布局上精准发力,移动金融业务渐入佳境。近年来,县域农商银行相继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银行除基本转账汇款功能外,还提供话费缴交、申购理财、信贷查询等诸多便民服务,有效满足客户足不出户办理各项业务的需求;开通支付宝借记卡快捷支付功能,无需网银,输入支付宝支付密码和手机校验码即可轻松完成支付,满足客户网上购物需求;与通讯、电力公司合作,提供话费缴交及电费代扣业务,搭建网络生活服务平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生活服务需求。
转型:“互联网+”的具体运用措施
学精髓,注重客户极致体验。“互联网+”思维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建立一种“永远在线”,随时互联,强调产品与客户之间的双向价值互动,从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作为银行服务业,首先要学习的是高度重视客户体验。
强化智能服务升级。县域农商银行应结合移动互联时代客户消费习惯变化情况,加快推进电子银行的升级改造建设,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办理业务,加大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考核力度,不断提高客户运用手机银行、微信客户端等自助办理金融业务的比重。
推进营销功能升级。利用微信通讯工具传播的广泛性、及时性,第一时间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便利性、信用村创建贷款利率的优惠性等信息,提升农商银行知名度;开通线上申贷、理财购买、支付等功能,提升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增加微信红包、积分兑换、满立减、实时折扣、会员优惠等增值服务,融合支持云闪付、刷卡、支付宝、微信、储值、积分支付等多种支付工具,开展“乐生活,齐分享”联盟商家活动,搭建涵盖服装、鞋帽、特色餐饮的联盟商家合作平台,不断推陈出新,培养忠诚客户群。
补差异,丰富金融业务品种。“互联网+”思维体现在金融行业上就是要强化专业银行服务能力和产品创新,力求实现实用、实惠,便民、利民,独特、优质。
创新电子银行产品。应打造“移动银行+移动生活+移动支付+移动营销”覆盖多种应用场景的移动金融生态圈;开发推广线上信用卡,嵌入消费应用场景,拓展消费分期业务;升级普惠金融卡产品,新增限额消费免息、类余额宝等功能,将其打造成“家庭备用金+日常消费+理财”一体化金融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新一代借记卡系统建设,实现一卡多账户、一卡多币种,丰富主题卡等借记卡产品。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大推广信用卡分期业务,拓宽中间业务收入渠道;加快发展物业维修资金托管、证券交易三方存管、ETC等市场份额较低的业务,提高业务覆盖面;稳步发展理财销售、黄金代销、基金代销等理财类业务,改善客户群结构;重点发展与证券、保险、黄金、融资租赁等投资类市场相关的知识密集型中间业务。
亮品牌,打造农商银行金融口碑。打造并树立自身品牌,才是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之中屹立不倒的首要条件,有效的品牌建设可以让战略转型的步伐走得更快、更稳。
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覆盖。加强与电视台、电台、报刊等公共媒体的沟通合作,加强对特色业务、核心业务及服务品牌的宣传;携手县域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等举办相应的金融产品推介会,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牵手县域文明办,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对接,制作讲文明树新风与业务产品、农商品牌相结合的广告宣传牌;深入农村,认真组织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金融普及月等活动,努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宣传氛围,提高客户金融知识水平,转变客户支付结算习惯,使其接受便捷的现代化支付结算方式。
全面落实社会责任。聚焦扶贫、救灾、就业、助学、安居、社保、医疗、公用事业等八大领域,积极运用“互联网+”,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广惠农万家行、阳光信贷、指尖银行、银政互动、银团合作、农业产业链等六种服务模式,开展减费、让利、回馈三项行动,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先、利率优惠“两优先一优惠”的信用激励措施,借助慈善基金会助学等公益活动,服务“三农”弱势群体、农村公共服务,以及农村贫困子女教育等方面,主动回馈社会。
强实力,全面推进体制改革。金融行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实力的竞争,在互联网金融深化变革到来之前,农商银行应积极加强自身实力建设。
深化农商银行体制改革。通过各方合力,联合监管、政府等部门,进一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化股份制改革,通过优化股权结构、法人治理,增强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确立现代农村金融的新理念、新机制、新业务,建立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治理结构,使农商银行通过改革创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打造既符合现有需要又带有农商银行特色的经营之道。
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农商银行要发扬“背包银行”的优良传统,吸收一切现代金融企业的先进文化素养,形成员工普遍认同法人为人品行、处事态度和共同价值观,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搭建银行同业机构间多样化的合作平台,与税务、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战略合作,多举措全方位争取政府部门重视和支持,形成推动农商银行适应经济新常态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迅速扩张与发展,县域农商银行要坚持“小额、流动、分散”的经营理念,深耕细作县域市场,坚持支农支小的同时,不断丰富产品、优化流程、简化手续,学精髓、做特色、补差异、亮品牌、强实力,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迎接和拥抱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思维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那么,一个便民、惠民、安全、可信、绿色、快捷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将在县域大地呈现,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将真正覆盖“最后一公里”的客户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