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关统计,2017年2月份,我国棉花进口数量13.81万吨,环比增长20.2%,同比增长145.7%;2017年前2个月共进口棉花25.35万吨,同比增长66.7%。但2016/2017年度前6个月共进口棉花55.32万吨,同比仅增长7%,表明自去年12月份以来,随美棉、印度棉、中亚棉、西非棉等的大量上市,中国市场棉花签约进口进入“快车道”。
下面两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一是2017前两个月我国棉纱出口3.23万吨,同比增长8.66%,一举扭转了连续数月棉纱出口下滑势头;二是2月份我国棉纱进口17.35万吨,同比增长49.61%。但2016/2017年度前6个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102.3万吨,同比仅增长0.76%。其中,2017年前2个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34.78万吨,同比增长25.34%。我国棉花、棉纱进口几乎以同一个方向、同一节奏调整。
那么,引发2月份棉花进口大幅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其一、为了不使配额做废,2016年的棉花进口配额集中使用。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共进口棉花89.44万吨,同比下滑39.1%。考虑到2015年展期配额的因素,测算至2016年12月底仍有约5万吨—8万吨配额未使用,为了不使配额今年2月底失效,纺织厂、进口企业抓紧采购。
其二、2017年以来国内40s—100s普梳纱、精梳纱的产销形势全面回暖及2016/2017年度新疆棉向内地消费区移库进度缓慢相碰撞,供需矛盾被国际棉商、贸易商放大,引导中国买家订购美棉。从调查来看,河南、江浙、山东、河北等地大中型纺织企业高支棉纱、紧密纺精梳纱等前3个月销售“供不足需,客户排队,预付订金”的说辞虽然有些夸大,但“去库存,产销两旺”却是事实,一些内外销订单合同中明确要求使用美棉或澳棉。
其三、2016/2017年度新疆棉数量不多,用棉企业必须未雨绸缪。据中国棉花协会统计,截至3月份,我国2016/2017年度新棉产销进度已超过80%。其中,新疆兵团及北疆机采棉轧花企业棉花销售已完成90%—100%,疆内监管库未售棉花以中低品质为主。而从近期有关部门加大储备棉挂牌资源中地产棉、低品质新疆棉的占比来看,2017年轮储的皮棉或无法满足纺高支纱、精梳纱的配棉需要,拥有进口配额的企业意欲提前锁定高品质进口棉资源。
笔者虽然认为这种爆发式增长持续性不会很强,但考虑到截至3月底至少仍有60万吨以上的1%关税内棉花进口配额尚未使用(很大一部分纺织厂、贸易商已提前锁定4/5月船期美棉及5/7月澳棉,配额实际已“预支”);随2016/2017年度高品质新疆棉快速消耗,一旦储备棉轮出资源的品质、数量不“给力”,在可流通棉花资源大部分掌握在贸易商、流通环节手中的情况下,国内棉花市场很容易被资金、情绪所控制,大量进口机采澳棉、美棉及巴西棉来平抑缺口、打压炒作、满足需求或将成为必然,外棉进口仍有较为开阔的空间。
(方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