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3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激发“杠杆效应+内生效应” 推进金融扶贫
山西垣曲农商银行助力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
山西垣曲农商银行 尉海刚

    农商银行到底应该如何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充分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本文以山西省垣曲农商行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为例,以期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主要经验与做法

    将贫困户较为集中、隐形贫困较多的移民村——华峰乡芮村作为金融扶贫的试点村,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的思路,着力打造全县金融扶贫精准“模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

    发挥杠杆效应,加大信贷投放。实行“全员承包制”,开展“点对点、一对一”精准帮扶,建立扶贫档案,一户一策,依据“四有两好”标准,按照不同类型、不同条件,进行评级授信。

    激发内生效应,实施智力、教育扶贫。农商行把智力扶贫、教育扶贫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开展金融助学活动;另一方面,普及金融知识,组建“金融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流动校园”活动,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弘扬爱心精神,开展爱心支助。根据试点村的实际,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规模发展核桃、花椒、干果经济林2000亩,并以“合作社+农户+农商行”的模式,积极支持40个贫困户联保入股维利联众养猪合作社,共发放扶贫贷款240万元,既扶持了弱势企业发展,又带动了贫困农户增收,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扶贫联保贷”新路子。

    坚持“四项机制”“四个盯住”“四个到位”。“四项机制”:建立责任机制、周报机制、考核机制和回访机制。“四个盯住”:盯住贫困户制定信贷支持专项计划不放松,盯住贫困户开展扶贫政策宣传不转向,盯住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打造金融产品不怠慢,盯住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发挥扶贫带动作用不推诿。“四个到位”:思想认识到位、人员配备到位、宣传推广到位、档案建立到位。

    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金融扶贫新模式。一是“资源融合型”扶贫模式。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融合,将金融扶贫与地方扶贫办、开发办等涉农部门进行无缝对接,按照“一户一策、一户多策”的方式,为贫困村、贫困户“量身定衣”制定金融扶贫方案;二是“需求拉动型”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筛选致富项目,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实现内在推动、自我脱贫;三是“产业带动型”扶贫模式。围绕“菜米油烟酱醋茶”支农方略,大力支持核桃、辣椒、烟叶、香菇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并采取“公司+农商行+农户”的模式,培育壮大了一批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和讲诚信、守信誉的贫困农户。

    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产业单一,贫困户贷款难。目前,农户分散经营、产业单一的状况仍普遍存在,缺少致富项目,扶贫贷款意愿不强。这些都影响了扶贫贷款的发放投用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整体推进。

    信息提供不精确。个别贫困户信息提供不真实、不讲诚信、并不贫困却虚报贫困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难度和压力。

    部门联动有待加强。各地农商行要拓展与共青团、妇联配合,从细节上做起,与社会一道善待弱势群体。

    对策与建议

    创新思路,夯实服务基础。一是要加强贫困地区金融扶贫资源配置,继续加大金融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各种金融服务形式,提高贫困地区金融服务覆盖面;二是要加强金融扶贫宣传力度,深入农村广泛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和各种金融业务知识,以满足贫困村、贫困户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三是要提升服务质量,开展优质服务,以增强农商员工与各类型客户之间的信任感和粘合度。

    因地制宜,找准扶贫路径。在扶贫资金运用上,做到既不撒“胡椒面”,又不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靶向扶贫”新路子。对自然条件较差的贫困村、贫困户,应坚持以小额扶贫贷款为主;对自然条件较好、有规模优势产业的乡村,应合理调整扶贫资金流向,全力助推产业化扶贫,以“基地+农户+农商行”模式,重点向种粮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投放,充分发挥规模产业优势和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效能。同时,根据各贫困村、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创新各种信贷产品服务,积极寻找各种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精心施策,落实七项机制。杜绝形式主义,常态督查督办,防止“假脱贫”“被脱贫”。贯彻落实省联社精准扶贫工作“七专”机制,即制定专项规划,打造专业队伍,单列专项规模,开发专门产品,提供专优利率,建立专项档案,实施专项考核。对贫困村、贫困户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逐一分解目标,探索打造小额贷款精准扶贫模式、高效带动联动模式、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