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3月28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避免“奶荒”和“奶剩”现象 政府和企业须共同担责


    国内乳制品行业的“奶荒”和“奶剩”现象在过去十几年中经常出现循环,缺奶了就进口,无限制地涨价;奶多了就杀牛、倒奶。这种现象说明产业还不够规范,发展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景海说,破解“奶荒”和“奶剩”这个制约中国奶业健康发展的难题,需从三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生产和消费相匹配问题。我国乳品行业的市场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不相匹配,我国的乳制品生产能力已位列世界第三,但全民消费奶制品并没有排到第三,这就是差距。在生产与消费大循环过程中,应该有计划地推进产业和市场衔接的规划,将地域规划和企业发展规划纳入其中,做通盘考虑。

    二是“奶剩”的问题。牛奶多了,市场收购价格下跌,奶农无利可图,选择杀牛、倒奶,退出养殖。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担当“奶剩”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肩负起不出现“奶剩”的责任,甚至主动减轻养殖业压力的责任。但是,单靠企业或者单靠政府,这个事都不可能做成。因为企业承担不起,企业在“奶剩”的时候承担起收购压力,成本增高,就会出现竞争力在市场上减弱的现象。如果企业不承担压力,将来缺奶的时候,牛杀得差不多了,奶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企业需要的时候又没有奶源了,这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政府应该在相应的时刻采取措施,保障企业在困难时候可以减少负担,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责任,避免奶农杀牛、倒奶的现象,让奶业生产进入良性循环。

    三是中国企业直面国际化竞争。近几年我国乳品行业出现一种现象:杀牛、倒奶的情况一旦出现,国际乳制品就大批量涌进国内,中国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弱,市场份额被别人占据,等到再想翻身的时候,要重新打一场胶着战,把市场抢夺回来,这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资金投入。

    王景海说:“可持续发展就应该有规划、有责任,形成共同担当的良性循环。既要在国内市场中,让消费者信任我们的产品,增强消费信心;又要在国际舞台上把我们的产品质量标准展示出来,培育竞争力。”那种缺奶了就靠进口,奶多了就没有人管的现象,奶农受不了,企业受不了,整个民族奶业也承受不了。

    (侯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