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3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垃圾处理滞后于城乡建设如何破解?

张 成

    编者按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据了解,我国的垃圾处理需求缺口持续加大,与国民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关注。而且,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环卫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后出现“生活垃圾有出口、再生资源无出口”的相悖难题,导致废旧物资回收人员无作业场所,不利于我国提倡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中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再生公司董事长管爱国就垃圾回收等再生资源行业的热点问题提出建议。

 

    城市:增强规划前瞻性  加快“两网融合”一体化

    背景:

    当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堆放量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也仅有不足20亿亩,相当于每1万亩耕地就有3.75亩用来堆放城市生活垃圾。从累计堆存量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多亿吨,而且每年以约9%速度递增,很多城市已经找不到土地用于垃圾堆放和填埋,形成了“垃圾围城”困局。

    “在我国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道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时期,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与环卫回收网络的‘两网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管爱国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基于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的考虑,合理规划布局,促使废旧物资回收和生活垃圾收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可持续性。

    他认为,一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定义垃圾。参考国际通用定义,垃圾包括所有城市固体废弃物。基于统一的垃圾分类市场,由政府单一部门监管,由专业化的大型环境综合服务商来一体化组织实施“两网融合”工作。

    二是列入规划,完善土地支持手段。在符合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将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规划纳入规划。有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和相关调研,致力于回收体系的建设,鼓励在城市里建立大量的回收站(点),依据回收站(点)需求和集散市场需求,重新修改用地规模需求,加强社区类分类回收场地、大型集散场地规划,纳入保障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用地范畴,并作为再生资源用地专项规划进行科学布局和选址。在城市规划与再生资源规划衔接后,有关部门应加强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规划》执行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加强监督指导。

    三是两网衔接,推动场地设施共享,各个城市回收站(点)的设置,应当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或环卫垃圾房相衔接。环卫系统的垃圾箱房、垃圾压缩站、中转站等场地设施,有条件进行空间布局调整和扩建改造的,应当进行调整改建,设立可回收物回收、分选、初加工站点或再生资源中转站,做到“一场两用”,并由再生资源运营主体经营,将环卫保洁人员纳入资源回收基层网点统一管理,实现叠加回收服务功能.

    四是完善公众参与,加强宣传引导。鉴于城市居民经常对再生资源回收站(点)持排斥心态和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应综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大力宣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及时全面客观报道有关信息,形成有利于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的舆论氛围。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再生资源规划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建设管理标准和规范运营信息公开,依法向社会公布去向等信息,对不规范的和没有经营许可回收网点、不在规划内的回收网点依法及时关停,加强执法监管。加强公众监督,完善公众参与和政府决策机制,健全居民诉求表达、受理调查和解决回复等机制。

    农村:  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顶层设计

    背景:

    近年来,农村垃圾问题开始凸显,并已成为影响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中国农村生活废弃物、农业废弃物每年产生量保守估计在1.5亿吨以上,大量的厨余废弃物、废塑料类、废玻璃、牲畜粪便、农药包装废弃物等堆积在村头田尾,占用农地,污染土壤、地下水和空气,形成农村版的“垃圾围村”。

    为了解决长期“垃圾围村”的状况,从国家到企业都已经开始投身攻坚战之中。然而,我国农村垃圾处理体系整体薄弱,农村资源再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不足,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许多难题亟待解决,并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安全稳定和农民人身生存。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顶层设计,通过重点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缺乏的问题,建立科学灵活的多方合作模式和合理的投融资机制,按照‘有限收集、有限处理’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垃圾处理量,保证农村垃圾和环境污染得到一定程度的妥善治理。”管爱国表示,一是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应适当向农村倾斜。当前,市、乡镇、村三级共同承担处理服务费的机制远远不足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服务产业链的庞大需求。省级财政资金只补助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设施运营经费则由当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遍反映经费紧缺,已建成的设施难以维持正常运行。中央财政资金应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适当向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及环保污染治理领域倾斜,针对农村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建设、设施运营经费以及重点污染治理项目如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与运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畜禽养殖项目、农膜无害化处理、秸秆高值化利用及垃圾分拣、垃圾集中堆放等实施不同程度的资金扶持政策,通过建立长效治理机制,帮助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形成完善的系统。其次,运用市场化手段,参照环保行业其他领域利用PPP的模式,鼓励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参与农村垃圾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研究制定财政贴息、减免税赋、信贷优惠等配套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此外,考虑允许地方政府发行专项债券支持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解决资金运营问题,扩充农村环卫人员的参与规模,提高对农村就业的贡献度。

    二是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工作统筹规划。针对农村地区的不同特点,科学制定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污水处理第三方治理规划、农膜无害化处理规划等,有序推进农村污染治理。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实施环保“三同时”保证金制度,严格列入市、县、乡三级环境执法日常监督。其次,鼓励相邻市、相邻县、相邻镇突破行政区域界限,跨区域合作,联动共建共享垃圾收运处理设施,跨区域处理垃圾的一方向垃圾处理设施所在地一方交纳异地处理经济补偿费用,做到资源整合,实现双赢或多赢。

    三是尽快推广政府购买的第三方专业服务。目前我国多地已经探索出众多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量身定制的购买第三方农村垃圾处理服务模式,清晰成熟,易用实用,建议作为未来的市场化治理模式进行推广。

    四是以国有企业为龙头,发挥引领农村垃圾处理社会责任的作用。目前,各地纷纷开展农村垃圾专项治理攻坚战,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建议鼓励节能环保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参与拓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升级的投入力度,政府要大力支持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帮扶援建等方式参与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实施环保教育,结合法规进行整体改变。应有效使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如在农村地区广泛组织展开环保活动、教育宣传,在村内组织垃圾分类回收推广。同时采取约束手段,成立相关机构,建立垃圾处理评比、督导整改、考核评价等制度,督促农户搞好垃圾分类减量,对污水垃圾倾倒等不良行为执行严格的惩治措施,促使村民从生活习惯上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和集中处理的观念,确保部署的工作环节扎实到位、有序推进。

    两会有关循环经济领域的提案议案

    电子垃圾每年超500万吨,回收利用亟待加强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主要电器电子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重量超过500万吨,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子垃圾产生国。据人民日报估计,仅2014年中国就有约4亿部手机被淘汰。”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今年递交的提案与电子垃圾回收有关。

    朱鼎健建议,面对电子垃圾处理的严峻形势,要采取更多更强的有效措施,下大力量,联动企业、民间组织和大众,彻底解决电子垃圾的回收再利用问题。

    首先是完善基金补贴政策,他建议在2017年内出台向生产企业征收废弃手机等9类电子产品的处理费用标准,以及对正规回收处理企业的补贴标准。其次,建议探讨将汞含量较高的镉镍电池、氢镍电池、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纳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目录》。对于铅酸电池等属于危险废物的品类,以及马上要迎来报废高峰期的动力锂电池,要在国家层面加紧立法,明确回收渠道和义务主体。

    朱鼎健特别指出,目前,国内大量存在的电动自行车和新能源汽车基本上使用的是高风险的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对这些电池仍没能建立起良好的回收或再利用产业链。建议在目前已试行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基础上,尽快取得新的突破,明确法定回收渠道和义务主体。

    垃圾分类等要纳入法治化轨道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江西省主委刘晓庄建议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养成教育,并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化轨道,便于垃圾分类处理纳入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法治化管理轨道,加大对垃圾分类的日常监管和处罚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处理新途径。另外,建议建立完善垃圾分类硬件设施、把垃圾分类当作产业经营、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全民活动。

    发展“绿色快递”,推广“循环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天津市委会副主委苑春鸣的提案建议在快递行业推广“循环经济”,尽快推行即时回收快递包装物的相关规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提案指出,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及相应的快递物流业的发展,我国快递行业包装物耗费巨大,每年大约要消耗塑料编织袋30多亿个、包装箱100多亿个、胶带200亿米。由于难以有效循环使用、不便即时回收,大量的一次性包装物被抛弃,造成了资源消耗、能源浪费,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为此建议,一方面,相关部门尽快制定规格化的、可循环使用、可即时回收、便于运输装载的统一标准化包装物;另一方面,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建立快递行业包装物即时回收的机制,鼓励循环利用,杜绝资源浪费;在此基础上,还应修订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行政管理部门、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物流企业对于包装物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化的责任目标和监督机制。

    加强塑料农膜回收,降低农田白色污染

    全国人大代表、张家口市宣化区常峪口联合党总支书记郭建仁建议,为了有序推进“净土行动”,减少农田白色污染,应规范塑料农膜生产标准,加强塑料农膜的回收机制。

    郭建仁表示,为压缩成本,市面上流通的农膜厚度基本上保持在0.005毫米,这0.003毫米的差距直接导致农膜过薄而无法回收。“像在我们张家口这样风力比较大的城市,田间地头的塑料农膜基本上一刮大风就吹跑了、碎了。”郭建仁代表说,“那些没有被风吹走的农膜,最终也会因为无法回收,在翻地的时候被直接埋在土壤中,这些无法降解的农膜在持续不断地对农田进行着污染。”

    郭建仁建议,职能部门应从源头抓起,强制规范生产厂家生产塑料农膜的产品厚度,严厉整治流通市场,杜绝0.008毫米以下的塑料农膜买卖。另外,为了使农膜更好地回收,政府采购支持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膜应将制定标准提高到不小于0.012毫米以上,并废除行业标准允许偏差0.003毫米(一等品、合格品)的规定。

    “我认为,政府应该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推行农膜以旧换新机制,促使农民主动回收塑料农膜,实现清洁农业,减少白色污染。”郭建仁说,“政府还应鼓励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回收废旧农膜,对配套回收塑料农膜的农机具、清洗设备、打捆及运输车辆给予补贴。”

    除此之外,郭建仁认为,塑料农膜生产的厂家必须配套对应产量的塑料农膜回收设备,监管部门建立监督机制,销售多少塑料产品需回收相应废旧产品,塑料农膜生产企业要为白色污染治理尽义务。而对于回收农膜塑料进行再开发的企业,应给予政策支持,让塑料农膜回收产生效益,从而达到长期有效根治白色污染的效果。

    (本报综合)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