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3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场从“量”到“质”的结构性变革


    主攻方向        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根本途径        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三 优 化        产业体系 生产体系 经营体系

    三 提 高        土地产出率 资源利用率 劳动生产率

    促 转 变        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

                     主要满足量需求 更加注重满足质

    抓   手 

    “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平   台 

    “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 科技园 创业园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载   体

    “一体”:田园综合体

    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化茧成蝶转型期的“市场归位”

    ——农业“大咖”共话玉米产业改革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新春走基层期间,记者在内蒙古东北部采访时了解到,划属“镰刀湾”地区的兴安盟同属玉米种植黄金带,然而,随着2016年国家实行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与收储制度改革,再加之严重干旱带来的部分绝产,担忧与迷茫是这些地区玉米种植户对待新一年春耕的共同现状。与此同时,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农业界别联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车黎明也言辞恳切地向全国人大代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农村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等与会代表、委员建言:“必须保障玉米主产区种植户的收益。”

    深化包括玉米在内的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那么,玉米种植户的担忧迷茫怎么解?如何使他们充分享受改革的红利?如何在改革过程中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找回自己的位置?一场持续的讨论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徐徐展开。

    “大咖”帮你厘清政策迷茫

    针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陈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在农业上就体现在主要农产品的价格到底由什么决定。有人认为我国很多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是政府定价的结果,但其实这有一个历史过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向记者进行了这一历史过程的脉络梳理。他说:“现在我们的重要农产品市场价格补贴和结构调整,面临一个有趣又极其特殊的现象——重要农产品存在多种制度并存。”一是2004年起针对小麦水稻实行的临时收储政策,初衷是为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农民收益而设置的市场托底政策,在前4年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托底托市作用。但到了第5年,因为当时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整体大幅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农民不能接受成本上涨而‘最低价’不涨,所以2008年国家上调了临储价格,逐渐含有对农民补贴的成分。后来临储价格每年都在上涨,甚至演变成东北玉米市场的临储价格就是东北玉米市场的最高价格。因此出现了第二种政策形态——新疆棉花实行价格补贴,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农民仍然享受补贴,补贴额原则上是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差,部分实现了价补分离,但仍需进行完善。于是开始了第三种——东北玉米进行新改革。”

    通过价格形成机制改变农业目前的增长方式、引导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举措早已稳步推进。特别是十八大以后,2012年年底国务院的办事议程里开始研究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2013年开始研究新疆的棉花、东北四省区的大豆;2014年方案成熟后推出试点;2015年推出长江流域的油菜籽,后来又降低了东北玉米的临储价格;2016年正式提出对玉米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大咖”为你解析价补分离

    东北玉米改革实践面临市场不接受、结构不合理、农民不增收、困局怎么解?陈锡文告诉记者,以前政府定价高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为保障农民收益,把对农民的补贴放在价格里,虽然农民满意,但是市场不接受。改革要想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必须把补贴从价格里拿出来。拿出来不是财政部门收回去,拿出来仍然要给农民,只是换作其他方式。

    那么效果如何?陈锡文介绍,过去一年,国家针对东北地区玉米价格形成机制、补贴制度和收储制度“三位一体”的连续改革效果非常明显。第一,东北地区四省区的玉米播种面积下降10%以上,减少2300万亩。面积下来了,供给就下来了,就更加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第二,价格明显往合理方向回归,东北地区玉米2014年以前最低均价为每斤1.12元,2015年主动调减到每斤1元,现在每斤平均价在0.75元。这个玉米价格是市场可以接受的,也和国际进口玉米、玉米替代品的完税成本价格大体一致。第三,玉米价格虽然从过去的每斤1元多下降了25%—30%,但是政府有补贴,政府把过去放在价格里的对农民的补贴拿出来,单独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2016年国家对东北四省区玉米种植户补贴了390多亿元。

    “大咖”带你种植路上不孤单

    衡量改革是否成功,要看市场机制是否真正起作用。

    韩长赋在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农业界别联组会上表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下一步要顺着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考虑到玉米种植户的收益,这是初衷,也是下一步要完善的重要内容。

    他说,要继续引导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对非优势地区、“镰刀湾”地区逐步调减,种植杂粮、马铃薯或进行粮改饲等;要完善对生产者的补贴制度,特别要保护主产区玉米种植户收益;要推进玉米的加工转化,支持东北地区特别是玉米主产区发展畜牧业——粮山变肉库;要保护黑土地,发挥其玉米种植优势。

    “作为粮食类大宗农产品,此次东北玉米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推进整个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作用非常大。以往农民还没开始种,就知道价格多少,再根据政策、价格来决定种什么、种多少,把风险都给了政府,这样的扭曲情况必须改变。” 陈锡文强调,一是农民要根据市场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决定生产,这就要求农民会读信息。比如国际市场价格、进口玉米到岸完税成本价格、期货批发市场价格等等;二是要有新的粮食流通主体进入,包括粮食加工企业,也需要有相应政策,实行市场化收购;三要有金融支持,解决新的粮食流通主体的贷款难题。

    柯炳生建议,玉米市场的低迷是暂时的,但补贴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提高劳动生产力、调整结构才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这些都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的“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防止出现买卖两难。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过腹转化,加工转化,多渠道拓展消费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库存”有着共同遵循——实现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有改革,就必有拦路虎、硬骨头,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这是一个化茧成蝶的转型升级过程,既充满希望又伴随阵痛,既非常紧迫又艰巨复杂,要勇往直前,坚决闯过这个关口。

    农业供给侧改革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标志着中国农业进入一次巨大的结构调整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后是农业农村形势的变化: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加细化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则、底线、目标和路径。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坚持“三条底线”,促进三大结构调整,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三条底线为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三大结构调整即产品结构、经营结构和区域结构;从“量”到“质”即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在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时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值得强调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