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7年3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两会”专访


程萍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
李霞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全国政协委员程萍:

    “互联网+”汇聚精准需求 布局“定制式”农业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建议 

    应根据互联网来发展“定制式”农业。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精准匹配消费需求为主线,从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物流配套、示范带动等方面进行完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农产品消费升级,农产品电商已日益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市场出发。市场需要什么,我们的农业就供给什么。”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在接受记者专访中表示,“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个好的机遇,借助互联网,能够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精准地了解终端需求,再根据需求来布局、指导农业生产。今后,应根据互联网来发展“定制式”农业。

    程萍介绍,广东去年已经在深圳的点筹网开始试点,今年将会在几个市、几个单品上继续试点,2018年将全面推开“定制式”农业。“在点筹网推进德庆贡柑的销售中,预先在网上公布品种、预期品质、成熟期等信息,就会接到相应的订单。若干个个体汇集成大订单,推进生产。”她说,相较于过去的订单生产,“定制式”更加精准,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农产品产出后,所有的去向终端都是确定的,而不是几经周转的传统流通方式或者形成“卖难”。通过政府部门和商业化平台合作,把众筹这一方式从面上推开,将对倒逼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尽早实现市场归位都有积极作用。

    如何加快推动“定制式”农业等农产品电商健康有序发展?程萍表示,据农业部预计,2016年我国农产品在线经营企业和商户达100万家,全年农产品网络零售交易额达2200亿元,同比增长46%。在农产品电商迅速突进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产品和工业品的本质差别决定了传统电商模式和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在农产品电商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小、配套弱、专门政策扶持匮乏、投入成本高”等系列突出问题亟需解决。她建议:“以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精准匹配消费需求为主线,从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物流配套、示范带动等方面进行完善。”

    首先要对农产品电商经营主体给予农业政策扶持。农产品电商涉及众多环节,对于建设用地、交通运输、人才引进等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应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减轻农产品电商发展负担。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措施,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为农产品电商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建立良性互动长效对接机制。

    其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促进农产品电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部门配套相应的农产品电商发展扶持资金,重点对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直销社区、线下体验馆等建设给予支持;建设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集聚群,完善产品设计、分拣包装、营销策划、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减少运营成本,激活产业发展动力。

    再次,强化农产品物流建设,提升农产品电商效率。建议启动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建设,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解决好农产品电商“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支持各类物流快递企业加快向农村布局,提高农产品集散能力;面向城市农产品电商消费要提升社区配送水平,扶持配送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优化电商消费体验。

    此外,还应将农产品电商企业纳入农业龙头企业新类别,树立标杆示范带动。目前以农产品电商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很难与传统农业企业竞争,难以享受政策优惠,需新增农业龙头企业分类领域,针对性设定门槛,逐步培育形成农产品电商领军企业,提高产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全国人大代表李霞:

    农村电子商务是一条富民之路

    □  本报记者  徐骞

    建议 

    针对目前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强宣传引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农村电商人才队伍;要打牢信息基础,健全农村电商支撑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电商市场知名度。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扩大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拉动农村消费、方便农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李霞认为,目前国内农村电商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涉农企业和农民对电子商务蕴含的巨大商机认识不足,涉农企业电子商务专业化人才缺乏,农村物流派送体系不健全、“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以及农特产品网上品牌培育工作滞后、品牌知名度不高等方面。

    李霞表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对电子商务了解不多,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和实体交易,没有充分意识到电子商务给农产品销售带来的巨大商机。而多数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人才、电子商务综合人才严重匮乏,开展电商销售有心无力。在物流方面,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物流公司在乡镇网点发展上各自为政,再加上由于交通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物流体系乡镇网点存在布局不合理、运营成本高、利润空间低、经营不规范、队伍不稳定以及“最后一公里”须村民“买单”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同时,我国农特产品多样化特征明显,但总体看品牌化仍有所欠缺,标准体系不健全,许多农产品尚未形成统一名称及质量等级划分,在国际市场的信任度、认知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李霞建议从四个方面解决农村电商的发展难题。首先,加强宣传引领,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抓住中央财政扶持电子商务进村示范的机遇,加强政策宣传和资金引领,引导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关职能部门应开展电子商务调研,尽快制定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电子商务。

    其次,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农村电商人才队伍。加大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培训力度,引导农民和涉农企业多层次、多渠道地参与电子商务。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农产品电子商务经营性人才、管理型人才和技术性人才队伍。

    此外,要打牢信息基础,健全农村电商支撑体系。积极扶持和鼓励农业生产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及农户延伸,塑造电商发展的信息基础;加强农业信息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其信息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邮政等第三方物流,提升冷链物流能力;鼓励引导物流配送向农村延伸,整合乡镇商贸中心、社区服务站、便利店和流通网络资源,加强合作,建立本地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奠定农产品电商的物流支撑基础。

    最后,李霞提出以打造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电商市场知名度。她表示,产品的品牌化和标准化,直接影响农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和产品信息的正确传递,进而影响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和交易规模。要强化农户和涉农企业的品牌意识,实现地标农产品原产地直销,塑造产业品牌;相关职能部门应发挥组织引导作用,联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物流企业,研究制定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计量标准、包装标准和行业标准;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保障产品源头可靠、全程监控、质量安全;通过质量监控、品质分级、包装分级等方式,提高农产品的可鉴别度,从而提升消费者的信任。有关部门和媒体可联合制作农产品宣传专题片,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产品知名度。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