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耕地质量事关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固土”方能安邦。但我国农业生产一直维持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不断引发食品安全隐患。
农业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方向前进需要加快国内土壤改良修复工作全面快速开展。土壤安全、耕地质量问题已得到政府高度关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详查,分类制定实施治理措施”。
今年两会,关于土壤治污问题,来自农资行业的呼声尤为强烈。有代表提出,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应统筹考虑配套建设,完善市场准入制度,通过税收、运价优惠等方式,促进土壤修复产业发展,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土壤改良效果责任追溯制度。而采用新型肥料、高新技术产品解决土壤面源污染,更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开磷集团董事长何刚则希望国家制定更严格的肥料标准,增强执法力度,为优秀企业和优质产品解放市场空间。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建言:大面积推广定制肥、液体肥,对用户进行精准补贴是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的可行办法。而在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永清环保集团董事长刘正军看来,土壤修复立法的滞后与空白,对我国土壤污染修复来说,是目前最大的短板所在。他认为土壤防治立法时机已经成熟,建议加快出台进度。
在此前召开的安徽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安徽代表团决定将《关于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建议》以代表团名义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建议提出将集中式耕地土壤环境和饮用水源地土壤环境以及工业集中区土壤环境监测优先纳入常规监测任务,组织开展对土壤环境质量系统调查。加强对污染物全过程管理,除了要管住企业排放浓度和总量,还要管好污染物的去向,对污染企业施以更严格的要求和措施。
土壤治污,大众关心,代表重视,一条条建议似有默契,内有共识。而相对于纸面文章,切实有效的行动更为宝贵。早在2013年,本报曾针对肥料染色剂、土壤污染等问题进行重点报道;2014年3月,中华合作时报社·中国农资传媒主办的“2014中国土壤生态用肥论坛暨镉污染治理施肥战略研讨会”对于土壤生态施肥和土壤镉污染防治的法规、政策、技术、产品、社会舆论等进行了全方位探讨,拓展了通过施肥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新思路;2016年3月,在“土壤肥料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本报联合相关机构共同举办了《土壤污染防治法》专家座谈会……关注“三农”问题的专业媒体把推动土壤治污当做义务,而又有哪些涉农行业的企业、组织和个人能用行动签下这张“土壤治污责任书”?我们满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