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企业、17个品种、29个车次、2509件商品、总量24吨、合格率100%,这一连串的数字,串起来的是“三衢味”与杭州G20峰会的缘分,也是“三衢味”品牌实力的再一次完美展现。
那么,问题来了。“三衢味”究竟是什么?缘何有这么大的魅力。
“三衢味”是2016年6月正式获批的浙江省衢州市农产品公用品牌,由衢州市供销合作社申报注册。
“四省通衢”的衢州,一直是浙江省的农业大市,也是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更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地区之一,还拥有“中国椪柑之乡”“中国蜜蜂之乡”“中国胡柚之乡”等19个“中国特产之乡”的荣誉。然而,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也面临着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销售难以突破等瓶颈。小而散的农产品经营模式无法凸显衢州农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亟需一个可以代表衢州农产品形象的统一品牌。
正是出于这一考虑,2015年2月,衢州市社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报注册“三衢味”农产品品牌商标。在历时16个月之后,于2016年6月拿到了国家商标局的批文。至此,衢州农产品终于有了自己统一的品牌。今后,衢州所有符合“三衢味”质量标准等相关要求的农产品,经过授权,都将贴上“三衢味”的品牌统一对外销售。
“三衢味”的成功注册,预示着衢州农产品的品牌营销策略之战已经打响,衢州农产品开始组团突围。同时,也预示着衢州市社在农业供给侧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紧跟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形成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化农业品牌发展道路。探索全区域、全产业链生态循环发展的“样本”,具有衢州特色的“三衢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营造放心食品供给侧改革领域走在了全国同行业前列。
“如何才能更好地调节供与求之间的关系,如何才能让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这一直是我们供销合作社努力的方向。”衢州市社主任郭国钧表示,衢州市社一直致力于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现代农业要求,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不断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目前,全系统有137家企业和合作社注册了商标,有48个产品获得市以上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称号、137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51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40个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
如此好的资源为衢州市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通过“品牌+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衢州农产品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打造健康、放心的农产品,这是衢州市社的总体思路,而“三衢味”区域品牌的注册成功是改革的第一步。为了让“三衢味”品牌更接地气、更富有生命力,市社组织了专门的人员深入全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涉农主体调研,制定出台了《“三衢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管理办法》,从总则、使用商标的条件、使用申报程序、使用人权利、义务、商标管理和保护、附则等7个方面做出规定,构建品牌准入、管理和监督机制,并委托专业公司对“三衢味”农产品进行统一的包装设计,对“三衢味”品牌产品进行统一包装、统一编号备案。
“今后凡是在衢州市6个县(市、区)区域内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并且农产品质量(包括感官、理化、卫生等指标)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拥有自己注册商标,同时在同领域有一定电商销售经验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均可使用‘三衢味’商标。”郭国钧表示,获得商标使用权的企业若未经许可,转让、出售、转借、馈赠“三衢味”专用商标包装,或者发生了影响“三衢味”品牌声誉的其他行为,将会被收回“三衢味”的使用权。此外,市社还建立了全市农产品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市农产品品类、产量、分布、生产及加工规模等信息,为每一个被收录的农产品建立长期、完整的信息档案,推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和农产品网上交易。目前,信息库已录入单品143个,并将逐步吸收全市的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入库,有效整合区域特色资源。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完善,“三衢味”的家庭成员也在不断增加。截至目前,已有34家主体的43个农产品及5个平台获得“三衢味”授权,涉及水果、蔬菜、茶叶、肉禽蛋、水产、米面粮油等品类,并逐步向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发展。
遵循市场规律和农产品需求导向
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算是成功。因此,“三衢味”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开拓市场的使命。
“为了让‘三衢味’品牌价值最大化,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已取得了阶段性效果,也逐渐得到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郭国钧表示,作为首个衢州特色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三衢味”积极构建“互联网+三农”网络平台,成立专项专业电子商务团队进行攻坚。一方面,建立淘宝·特色中国·衢州馆,集中展示销售具有衢州本地特色的农产品、手工艺品、旅游产品等;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淘”,入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供销e家”平台,在亿家网开设“三衢味”产品商城。此外,衢州还创建百特汇商城,作为“乡村淘”的线下体验店,实行“三衢味”农产品F2B2C销售策略,开展实体店农产品展示展销,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体验。目前,在电商平台的“三衢味”农产品有19个品种。2016年,以“三衢味”为引领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达1.88亿元。
除了线上发力,线下营销也同样重要。市社在衢州市区开设“三衢味”线下体验店,在“天天农展汇”开设销售配送专柜,入驻“三衢味”产品三十余个品种。同时,启动常山和上海中心仓、配送驿站建设项目,配送驿站300家,发展上海地区线下实体店55家。依托衢州谷舞电子商务公司,将“三衢味”农产品进驻到中华农业电商博览园和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三衢味”优质农副产品进入上海、杭州市场培育载体、提供通道,让“三衢味”在大城市慢慢扎根。
此外,市社还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撬动、整合社会资源,与相关媒体、企业合作培育“三衢味”品牌。市社与中央电视台、香港卫视国际传媒集团、浙江平山近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衢州广电、衢报集团、衢州电信、新浪网、搜狐网等媒体和企业开展合作,宣传推介“三衢味”,效果明显。同时,市社还在2015年组织了包括“舌尖上的衢州”绿色有机农产品上海推介展销、第二届中国茶叶博览会、2015中国特色农产品博览会、“三衢味”品牌(杭州)推介会等一系列展示展销活动。而“衢州市十佳特色农产品”评选、“三衢味”杯农产品摄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宣传、推介了衢州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优质农产品,提升扩大了“三衢味”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6年,在柑橘冻害大面积减产、生猪大幅度减调的严峻形势下,“三衢味”农产品的销售额仍达到了11.6亿元。
沿着转型、绿色发展的路径,衢州市社不断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路上摸索着。未来,市社将把“三衢味”品牌打造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有机结合,依托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联合品控、金融、电商等环节的主体,形成全产业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典型引路、品牌销售、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对话
记者:备战G20峰会,市社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郭国钧:4月初,市社在组织各县(市、区)供销合作社积极申报峰会食材供应的基础上,依托“三衢味论坛”“三衢味王牌师”微信群及“市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信息,并与农业、市场监管、林业、水利等部门对接,以企业自荐和部门推荐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发动,争取让最大范围、最多品种、最优质量的“三衢味”农产品走进峰会,最终确定27家基地、45个农产品进入初选。而后,市社联合浙江天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峰会食材供应商)对27家基地的资质、土壤、水质、准出检测报告及质量追溯体系等材料进行审查,筛选出22家基地、38个农产品上报联华华商集团(峰会食材采购商)甄选,最终与10家基地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
同时,市社还起草了《借力G20培育“三衢味”品牌工作方案》,协调小组先后召开10余次座谈会,并组建工作信息交流群,及时沟通工作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供应峰会食材的安全、优质、零风险。
记者:“三衢味”品牌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郭国钧:我们将继续做大做强“三衢味”品牌,打造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可溯化、生态化、情怀化“六化”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一是突出“优”字,以销售助推农产品结构调整,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二是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以优质农产品引人,通过“三衢味”让人们吃得健康、吃得放心,激发人们对衢州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对衢州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对衢州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三是抓好品牌管理制度、安全规范和品质保证体系建设,构建“品牌+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产销售模式的有效机制。落实品牌培育措施、线上线下推广、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北京等城市的营销网络创设工作。此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加强政府政策扶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一起来培养农产品品牌,助推衢州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