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3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京妹骞哥跑两会


    白京京 

    传媒大学“小白杨”,供销合作“热忱笔”。远看以为南方软妹子,近谈方知内蒙女汉子。上得了大会堂追踪热议谋发展,下得了田间地头寻迹改革话家常。你看见我时,我的镜头笔尖亦真亦切;你看不见我时,我步履匆匆情系“三农”为你忙。请跟随我,感受不一样的全国两会。

    填补对供给侧迷茫的“黑洞”

    □  本报记者 白京京

    3月的北京,春草吐绿。伴随着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和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开幕,一年一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温度也在这里持续提升。委员、代表都关注点儿啥?围绕“农”字做了哪些“两会文章”?我们提前互动收录的一线疑问有没有权威来解答?带着这些问号,我穿上了小西装,拿起了笔杆子,挎起了照相机,起早贪黑穿梭于人民大会堂、梅地亚新闻中心、政协提案查阅处,一头扎在连李克强总理连续五年都去参与并表示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高度重视农业这个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经济农业界联组会。您还别说,我的记事本上的重点果然写得满满哒!

    农业相关的提案在可查阅的提案总数中占据了较大比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的话题也顺理成章成为“出镜率之王”。关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调、调什么早就有迹可循,但怎么调能更让农民满意、让市场接受,还在探讨与实践摸索当中。以玉米种植为例,会场外,是春耕在即的北部等镰刀弯地区农民关于播种的迷茫。会场内,委员们正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参政议政。比如全国政协常委、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提到“去年玉米价补分离的效果比预期好”“农民要学会读懂政策释放的信号”;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谈道“市场就是一个信号,根据这个信号,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来决定生产”“农民为什么迷茫,他们根据国家政策来决定种植,这个时代已经要过去了”;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人大环资委副主任车黎明提议“保障东北玉米主产区种植户的收益”……

    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与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粮食收储制度密切相关,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事实上,农民迷茫的根本原因其实并不在于种玉米还是种青椒,而在于他们应对相关粮食收储制度变革前的误区——靠补贴来决定种植什么的时代已经过时了,也完全违背了最初国家制定补贴政策的初衷。可以说在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靠政府补贴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收入要求的话,都不可能做到。所以说,补贴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措施,而是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结构等来实现,引导农民紧随市场,关切需求,调整生产,让“通过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金玉良言”及早归位。

    徐骞

    非资深农业记者,九零后码字工人,媒体圈里的啄木鸟,农资界中的小清新。首度“上会”,将用文字记录热点,用镜头捕捉变化,侧耳倾听怎么说,重点关注如何做,以第一视角带您直击2017年全国两会。

    农业议案:言到深处有回音

    □  本报记者  徐  骞

    又是一年两会,又是一次齐聚。这场决定政策走向、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政治大事得到全社会的关心,也让国内各领域的人民代表有机会畅所欲言,为民呼吁。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中,有一群人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听农民说,为农民语,心中装着关系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又或是亟待解决却尚未解决的发展难题,大胆建言,提请注意。

    参与并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是记者听到最多的声音。在代表的建议中,统一的目标有不一样的途径。人大代表赵治海被称为中国“杂交谷子之父”,他认为,要解决农民收入低的问题和保障粮食安全,可以通过推广新的作物品种,引导国人改变饮食结构来实现;人大代表、金正大董事长万连步多年关注现代农业发展,提出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现代农技推广,推进土壤改良修复,并联合协作推动化肥行业供给侧改革;人大代表、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宋福如经过调研,认为耕地质量的保护和改良需要推广使用多功能有机水溶肥等新型高科技农资产品;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镇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廷华则提出要带动农民实现种植结构调整,以优化农业产业链提升地区的农业发展质量。

    3天的时间里,记者向来自不同地区、但同样关注农业话题的十余名代表求证一个关键问题:来自农业一线的建议,能不能得到政府的关切和回应。

    答案十分肯定,甚至超出预期。一位代表告诉记者,他每年带着5条建议参会,每一条都有书面答复,半数以上在答复之前都经过电话沟通。“涉及‘三农’的议案和代表得到高度重视,因为我们的建议中含有来自基层和农业领域的最真实的宝贵信息。在去年一次全体会议发言后,有领导人对我的建议评价了两个字:‘诚恳’。我想这是作为一名人民代表的极高荣誉。”

    代表建言,不为个人,而为群体,不为褒奖,但求落地。在2015年工信部出台的《关于推进化肥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我们明确看到人大代表的议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和重视,相关政策也为行业中的“疑难杂症”提供了解决方向。有代表告诉我:少发牢骚,多找办法是人大代表正确履职的诀窍。“数据有来源,方案有依据,思想有共鸣。言到深处有回音。”

    场外评论员

    没有标准化 何谈现代化 

    □  米雅娜

    “之前我看到农产品滞销的新闻时就会赶到产地收购,结果一看,理想和现实的差异太大。很多产品质量不好,品种落后,根本不是市场的需要,收购之后不是在做一个好事,完全是给自己找麻烦,自此也就断了念想。”这是一位蔬菜从业者对滞销农产品的描述。这不仅撕下了局外人认为滞销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固化标签,也再次引起我们对农产品生产中深层问题的思考。依照经验、盲目无序仍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特别是单家独户的小农生产一直以来的生产思维,而这也正是制约农产品商品化、阻碍农民增收的症结所在。

    生产的随意性在我国不仅存在于小农生产中,甚至在某些产品主产区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以樱桃为例,美国车厘子和中国山东大樱桃基本同属一个纬度,但是美国车厘子包装精美,个头均匀,口感稳定,山东大樱桃虽也有品质好的,但基本面是品质不够稳定,所以当它们同时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竞争力高下显而易见。

    依照标准,而非依照习惯进行生产,很多专家学者一直在对这个问题进行呼吁。他们认为,传统农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标准化水平低,使得经济效益难以实现突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打破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产品变商品参与市场交换,就必须通过标准化生产来解决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产量、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等问题,从而推动农业由传统发展模式向集约式、经济型、现代化转变。可以说,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是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治本之策,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时,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便是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毫无疑问,这将会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向大范围的转化提供更大的政策动力。

    从现实来看,如果说之前我国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不便于规模化生产,无法执行标准化的农业管理,如今随着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越来越多的新型经营主体成为标准化生产实施的主体,尤其是随着土地托管使标准化生产有了新的更大范围的实现途径之后,标准化生产不应该只是一种趋势、方向和理念,而应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应该是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题中之义,必行之路。

    网友留言墙

    “五年计划”: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各地该如何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如果我是代表、委员,我建议地方政府应尽快出台农民资金互助管理条例及监管办法。因为资金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政策扶持只能起到推动作用,只有把农村金融市场盘活,才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贷款难、用钱难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因时因地制定农村金融创新框架,坚持大胆创新精神,给市场创新的机会!

    “中国象棋”: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方向是合作经济组织的壮大和充分发挥作用。

    “夏侯全”:

    广泛推动农业,落实科技护农,让老百姓有信心抓住农业发展力。

    “你不来我不老”:

    农业科学化、现代化程度低,新型产业发展滞后,生产技术落后,销售困难,急需形成产前资助、产中指导、产后销售一条龙的现代新型产业链!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