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我们随便到哪一家,只要一看他的书橱,就知道他的修养之大半了。笔者认为,此说并非全对。时下,有不少人喜欢在构建新楼房时安排个书斋,然后在书橱中陈列《辞海》《汉语大辞典》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等各种各样的书籍。看上去很有文化氛围,也显出主人有学问的样儿。其实,有些人不过是附庸风雅,借以装饰而已。
周末,走访了几位朋友,有两位朋友予我印象颇深。某甲买的书籍摆了满满四大书橱,有的书页因装帧不善,连在一起。显然,这位朋友尚无功夫看过这本书。某乙藏书甚丰,琳琅满目,摆满一屋,俨然书库。与之聊起《水浒传》以哪一朝代为背景、《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这位仁兄竟说不出、道不准。原来,某甲、某乙买书可以说是为了摆设、装潢,称之“书橱先生”倒是恰如其分。
当然,我们不是说每个藏书爱好者都要熟悉每本书的内容,而是提倡藏书与读书相结合,不要造成知识资源浪费。举凡开明之士皆知,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人文环境的改变、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无不与读书有关。书籍是生活中、事业上的良师益友,是时代前进的助推剂。我爱好读书,力求学以致用,我不求书中能出“黄金屋”,能有“颜如玉”。但依我之见,无论鸿篇巨著,还是短文小品,书籍总会给我以教益和启迪。你看,鲁迅的杂文是愤怒的标枪;郭沫若的诗里有炽烈的狂热;朱自清的散文有儿子的忠诚;高尔基的小说有母亲的伟大……读书治百盲,读书添乐趣。读书使我在烦闷时得到排遣,受创时得抚慰。
勤奋攻读、学以致用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发奋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韧性。司马迁为了写好《史记》,通览诸子百家。凡是皇宫有的档案资料他也都看遍,最后终于写完这部近53万字的《史记》,这需要多么大的毅力和耐心啊!在勤奋读书方面,革命导师是我们的榜样。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阅读过1500多种书籍,花费了40年的精力。这期间,他是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图书馆常客,传言他固定入座下的地板都被他的皮鞋磨去了一层。列宁在任何逆境下都要坚持读书写作,身陷囹圄也不例外,甚至当他被流放到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时,还阅读了许多书籍,写下了三十多本著作。把读书当作毕生追求的人,在历史上大有其人。著名作家梁实秋晚年感叹说,他一生的憾事就是有许多好书还没读,而不是许多名山大川没游过。大学问家钱钟书可谓满腹经纶,可他见了书却仍似馋嘴佬贪吃美食,吃了又吃,甚至连辞典、大字典、百科全书也深入研读。这些名家都是刻苦读书、学丰不傲的榜样,时时刻刻激励着我要如饥似渴地,像挤海绵里的水一样挤时间去读书、去做学问。
数十年来,笔者争分夺秒地读了不少书,领略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真谛。读书,拓宽了我的视野,提升了我的思想境界,提高了我的生活质量。健康有益的书籍令我如痴如醉,乐而不疲,读书是我永不放弃的嗜好!写到此,我就想:一些人买书不读、摆书装饰,拥书不借、藏书蒙尘,岂不是枉赶时髦,白白浪费了知识资源?
(作者单位:福建东山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