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浙江建德山区,小村落散布在各处的山坳坞坞里。上世纪50年代初,村民必需的日用品隔三差五都靠双腿去30里开外的县城购买,来回得花六七个小时。手提肩扛,既费时又费力,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乡里要成立供销合作社了!”这一消息像一只春燕,飞入千家万户,村民们别提多高兴了。成立供销合作社初期需要有一笔流动资金,当时乡里财政困难,一时拿不出很多钱,于是提出一个解决办法:向每户村民集资。以资金入股方式,凡交集资钱的就是供销合作社的股东,年终参加分红。记得我家出资3元,当时也算一个不小的数目了。资金很快解决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可问题又来了,山路根本无法通汽车,何况当时哪有汽车。派谁每日去县城运货?五十多岁的伯父自告奋勇承担起这一艰巨任务,这让供销合作社主任喜出望外。因为伯父是方圆几十里推独轮车的“老把式”,常去县城卖柴火,走熟走惯了这条山路,只有他推的独轮车可以平稳地在这条山路上运货。
这条去县城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坎坎坷坷的泥沙石小路,即使空手走,也会累出一身汗。当年,我刚进县城读初中。一次,周末放假回家,正巧与进城装运日用百货的伯父同行。夕阳西下,记得有一段山路两旁高大的、枝叶繁茂的树木,将阳光遮住了,显得阴森森的。幸好不时有晚间归巢的鸟儿,唱着欢快的歌儿入林栖息,给我壮了胆。伯父推着独轮车,沉重的货物压得轮子辗过沙石路时发出吱吱咯咯、咿咿呀呀的声音,怪好听的。只见伯父双手紧紧抓住两边的车把,稳稳地往前推着。这条路进城是一溜打底的下坡,返回时是步步高的上坡。不是“老把式”,一般的车手是不敢贸然装运重物的。我见此情景,便主动上前,跑到车头,拿起一条缠绕在车头上的粗麻绳帮着拉。伯父见状急忙叫我别拉:“你年纪小,力气嫩,别伤着身子。”“伯伯,没事的,让我也为供销合作社运货出点力。”“你这小鬼头,吃点墨水了,还真懂事。”他酱色的脸上挂满了汗珠,仍叉开双腿使劲往前推。我也脱去外衣,将麻绳拉得紧紧地背在肩上,咬紧牙,狠命地往前拉。终于,一段高陡坡山路被我们战胜了。为舒口气、养养精气神,伯父将独轮车倚靠在山路边一棵盘根错节的古香樟树下暂歇一会儿。“伯伯,你歇歇力。”见他满头是汗,我赶快从车上拿起他擦脸用的汗巾,紧跑到不远处的小溪沟里搓了一把,递给他擦汗。由于我的小帮忙,这一趟比平时提前了半个小时把货物送到了供销合作社。
由于日用百货需求量大,一年365天,除了春节,伯父每天两头黑,推着他心爱的独轮车吱吱呀呀地行走在山间小路上,风雨无阻。下坡又上坡,上坡又下坡。春去秋来,夏到冬回,不辞辛劳地为乡供销合作社运来百货。记得年底的一天,供销合作社召开股东分红大会,我随父亲一道去了,四村八坞的乡亲们也都来了。社主任先请大家对供销合作社一年来的工作提提意见,只听众人一声吼:“好!供销合作社办得太好了!”接着,会场上,男女老少七嘴八舌:“功劳最大的要数大伯!”“他的独轮车为我们解除了多少烦心事。”“油盐酱醋,针头线脑,家中缺了什么到供销合作社都能买到。”纷纷夸赞伯父。这时,见伯父的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供销合作社主任听后很动情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们乡供销合作社是独轮车上的‘供销合作社’,没有邵大伯的独轮车,就没有我们乡的供销合作社!”一阵热烈的掌声响彻简陋的会议室上空,经久不息。
(作者单位:浙江省德清县供销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