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7年2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乒乓球情缘

□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张 虎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高中的时候开始在学校露天的水泥台上学打乒乓球,从此与乒乓球结缘。

    那时虽然条件差,但兴趣浓,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去抢乒乓球台,隔着生锈的铁制球网,与同学打上几局才走。

    不管输赢,只要能扣上几个好球,心中就乐。

    也没技术含量,球拍有时是光板,就玩玩。

    到后来工作了,单位条件不错,有标准的场地、球台,自己的球拍也“正规”了,但因为过去打球手势定型、直板的打法定型,进步一直不大。

    一段时间狂练,好像多了点感觉,但和别人一交手,发现过去赢不了的对手,后来仍很难赢下来,不过是对球熟一点而已。

    单位组织比赛,自己也报名参加,但从未得过什么名次,只是享受参与其中的乐趣。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从1959年容国团夺得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以来,一直长盛不衰。现在除了是一种大众体育健身的方式,还是一项与人广泛交流的技能,一个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因而我始终认为在中国,一个人最好要学会打乒乓球。

    所以,在我女儿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让她报名参加学校的乒乓球队,学打球。

    每天下午放学,教练统一安排众多的小孩一排排地站在操场上模拟打球动作,手里没拍没球,后进入室内端球绕桌子走,要保持球不掉拍,大约在一二周之后,安排对墙连续打,又过了二周,在找到一些感觉后才开始组织上球台打球。

    我当时很惊讶,打球之前还有那么多环节需要那么长时间;小孩也很着急,想早点摸到球台。

    由于人小个矮,一开始练的都是轻拍小台,看上去很滑稽很好笑。

    发球、接发球、推挡、对攻……每天循环练,一盆一盆球地练,不上台时要拣球,满地都是球。

    偶尔拣球可能没啥感觉,甚至抢着干,但若经常拣或当任务拣,则比较烦人,小孩子都不情愿拣。

    于是队内比赛,输了的罚拣球。

    为了使女儿进步快一点,我和教练商议,每天单练一小时,教练不停地发球、喂球,小孩学球。

    女儿很乐意,因为之后的队内比赛她少拣球了。

    这样的美好时光不长,由于我工作异地调动,女儿也随即变换了学校,新的学校没有乒乓球队,所以球就不打了。

    现在很多年过去,孩子也大了,但一想到此事,我仍觉有点遗憾。

    最近几年,我在单位兼职工会工作,而且主要是文体工作,使得我和乒乓球再次紧密联系起来。

    主要是因为单位组队参加的乒乓球比赛较多,而我多次是领队。

    每次选派人员、组织集训、参加预备会直至最后比赛,我是忙得不亦乐乎。

    令人高兴的是,由于我们的整体实力较强,加之认真的准备,每次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不同的比赛留给我不同回忆,有的紧张,有的遗憾,有的难忘。

    特别让我记忆深刻的是2015年6月江苏省金融工会组织的全省首届金融系统职工乒乓球比赛,当时共有20多支队伍参赛,争夺一个混合团体奖,因为是首届,比赛没法设种子队,4个小组是抽签决定,结果经小组循环赛产生的前八名对阵形势是省工行VS省农行、省中行VS省建行、省农信VS省中信、省浦发VS省广发,大家笑称是工农、中建、两信及两发对阵。

    看到这个状况,大家都感到神奇,好似人为精心安排。

    最后我们省农信代表队夺得冠军,但有意思的是冠军争夺赛的对手,居然是小组赛携手出线的省浦发行代表队,一次比赛首尾碰两回。按规定省内比赛前三名获得代表江苏省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华东片金融系统比赛的资格,我们后来去了,非常有趣的是又出现不曾预约的雷同情况——小组赛共同出线的上海光大银行代表队决赛场我们再次相遇……

    许多巧合,超出我们的预想。

    每次比赛,为方便彼此交流,都建立一个临时的微信群,群名自诩为“某某大师赛联系群”,大家在群内开心地闹,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停不下来。因为是来自省内不同的地方,朝夕相处有感情,一次比赛后,不管输赢,大家都不想分离,同时还期盼下次的比赛早点到来。

    乒乓球情缘,这么多年,除了强身健体,我感到收获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的快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