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标准化管理作为众多管理学流派中的一个分支,由于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能够快速提高管理效率而被广泛采用。近年来,农信社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旨在通过改革引入现代化的银行业管理理念,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然而,改什么?怎么改?已成为农信社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课题。
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标准化管理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问题制定规则的活动”。它是制度化的最高形式,可运用到生产、开发设计、管理等方面。标准化管理在银行业大有用武之地,对于农信社而言,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能够尽快提升管理水平,有效解决管理低效率、经营低层次、发展低水平等问题,逐步缩小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差距。
标准化管理是流程银行建设的组成部分。作为20世纪末最为重要的管理思想之一,“业务流程再造”为组织变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通过流程来认识银行、管理银行并再造银行,即打造“流程银行”,已成为银行业大力倡导并努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流程银行的关键在于流程的认识和制定。它本质上也是标准化管理的一项内容和组成部分,即通过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达到提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标准化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先决条件。精细化管理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规范化、精细化、个性化三个层次,其中规范化是首要层次,也是基础层次。在经营业务时,如果农信社需要不断提升管理标准,推进金融业务的精细化管理,首先应做好标准化管理工作。
标准化管理是制度化建设的最高形式。在日常管理中,个别员工工作拖拉、效率低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有时即使做完也难达到预期目标。要想提高效率和质量,就要建立一套包括各项工作过程、结果输入输出等在内的标准化范本。无论哪个岗位、哪个部门都要遵循范本要求,最大程度地减少不同部门人员、不同管理习惯、不同工作能力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以此来确保制度执行,保证工作效果。
标准化管理的实践分析
农信社由于自身体制、所处环境以及服务客户的独特性,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一是决策管理权限归属县级法人,业务经营决策较为灵活。同时由于审批权限的下放,造成了决策的审批事项过多,决策效率较低。二是科技建设相对滞后,较多的工作通过手工方式完成,不可避免地造成日常性、重复性的工作占据较多时间。三是制度建设相对滞后,风险控制不够完善。四是金融服务缺乏统一标准,效率偏低。农信社实施标准化管理将有利于缩短工作流程,实现流程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并能兼顾到风险控制,强化成本控制。
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农信社而言,标准化管理不仅有利于量化工作、实施绩效考核,也有利于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体验。近年来,晋中市农村信用社在实施“标准化服务”方面进行了大量实践。一方面,根据山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统一标准要求,配备配齐硬件设施,对全市营业网点进行了新建、装修、改造,硬件设施基本满足广大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合作、强化培训的方式,引入标准化管理服务理念,全面保障了标准化服务的有效实施,提升了柜面服务效率。
降低运营成本。农信社通过实施标准化管理,可计算出工作各环节所耗用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对缩减业务流程、规范业务开展、降低业务成本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一是根据产品标准实施分区经营,针对客户需要的不同产品,把小额农用贷款类的受理权限下放到农村区域网点,通过设立小额农贷专柜做到快审快批;把消费类、商业类等需求量小、手续繁杂的贷款受理权限集中到城镇区域网点,通过实施阳光办贷提升管理水平;把大额类贷款收回县一级机构,通过“客户+信贷”部门,实施尽职调查、尽职管理。二是根据权限标准实施分级授权,从客户经理到网点负责人,到信贷管理部门,再到贷款审委员会,做到各司其职,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降低时间成本。三是根据时间标准实施分步管理,做到贷前受理、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的相互制约和分离。在分级审批管理制的基础上,建立贷前调查和贷中管理标准,如统一由客户经理填写承诺书、制作贷款文本标准、强化贷款审批发放流程的执行与监督。建立不良贷款问责的标准化实施步骤,按月进行听证问责,形成长效管理机制。
减少风险隐患。晋中市农信社逐步从思路上、制度上、实践上形成了“一纵三横”的案防工作模式。一纵即从上到下的联合行动;三横即决策、监督、管理各层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联合行动。该模式一方面推行长效管理,把召开“案防例会”作为一项标准化动作,通过集中汇报、集体研究、对口解决的方式,解决当期问题,指导后期工作;另一方面推行合规管理,通过实施“合规示范网点工程”和“365合规工程”,对管理工作进行及时评估,以强化后续管理和风险防范。
加快推进创新。金融服务低效、产品创新缓慢、业务品种单一已成为农信社发展的一大瓶颈。实施标准化管理有助于农信社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来整合资源,腾出更大的空间用于推进产品服务创新。近年来,晋中市农信社通过采取“行社试点+全市推广”的模式,有力推动了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策略建议
明确标准化管理的范围。标准化管理适用于反复出现的,或对时间要求较高的,或成本费用耗费较大的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所以对一些频率较低的工作并不适用。在确定实施范围时,首先应对每日的管理工作进行定量记载,根据工作频率从高到低记录每项工作的耗用时间、审批环节、人力和财务成本。
明确量化标准化管理的内容。确定工作流程标准,就是要确定环节设置、岗位设置和权限设置。工作时间标准主要是限定每项工作的最低时限,确保整个工作能够在最低限度时间内完成。工作质量标准即对每项工作的完成程度制定定量标准,通过与完成程度的结果标准进行比较后得出工作的完成质量。工作检查标准即在完成工作基础上,对工作进行定期跟踪反馈,检验工作是否按期完成,完成后是否达到了目标效果,差距有多大,问题在哪里。
做好标准化管理的循环。为确保工作标准能真正符合实际,可采纳管理学中常用的PDCA迭代循环,即质量环来持续改善标准化管理。PDCA是英语单词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的首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的顺序,循环不止的进行质量管理。按照这个循环迭代,通过对标准执行的时间和差错率进行记载,逐项分析、逐步改进标准化管理内容、标准和流程。
强化标准化管理的保障。一方面,应建立与标准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反馈机制,通过检查工作与标准的差距,不断强化内部管理和人员培训,为实施标准化管理提供管理保障、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应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将标准化管理中的内容进行固化和流程化,进一步节约事务性时间,提升运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