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2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电商助力特色产业体系建设

□ 薛 峰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于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江苏省如东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互联网经济的重大战略机遇,把互联网经济作为促进全县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加以推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积极打造地方特色,着力培育经济发展动能,努力打造经济增长引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全县电子商务产业规模持续提升。2015年,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 91.83亿元,电子商务采购额达47.8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34.5%和39.7%,交易额总量约占南通市的12.2%,其中 B2C、 B2G、C2C 网络零售额26.05亿元,同比增长31.5%,全县电子商务已经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全县目前共有电子商务企业800余家、个体经营者1500多户,直接从事电子商务工作人员约15500人、配套产业从业人员5000余人。

    当前,多家本地电子商务平台为如东的特色产业和农产品进网销售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基础。相关企业与阿里巴巴、淘宝、天猫商城、京东商城、1号店铺、苏宁易购等各大电商平台都建立了紧密而良好的合作关系。农村电商个体不断壮大。作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南通信孚食品有限公司多年前就成立专门的网销团队,在天猫网上实现海苔 B2C 销售,去年网上销售额1000万元;江苏鲜之源水产食有限公司成立专门的电子商务销售部,有专人负责销售本企业的海苔产品,2016年实现网上销售500多万元;如东双羊生态园网销芦笋、大麦茶、根豆粉,每天下单量在150单左右,产品上线不到8个月,销售额达到200多万元。县供销合作社与多家农产品电商企业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通过线上交易和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模式,组织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生产的粮油、果蔬、海产、 畜禽、纺织五大主导产业的名特优农产品进行电子商务营销。南通北渔人和水产有限公司通过自建平台,销售“仙缘”牌系列水产品,线上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

    如东县积极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特色产业及农业产业化的紧密融合,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引导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和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统一思想,增强共识。发展农村电商是顺应县委全委会提出的更加突出“接轨上海”、更加突出新业态培育、更加突出特色品牌打造“三个更加突出”要求的重要体现。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领导任组长,县供销合作社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通过政府行为,进行行政推动。县社认真贯彻县政府《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将之列入对镇区和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通过考核进行引导,通过引导促进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根据全县的实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出台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从培育壮大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完善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各级电商扶持政策,以此壮大全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完善县级电商运行中心、镇电商服务站、村电商服务网点的服务网络体系,加快供销合作社村级为农服务社的信息化改造。同时,加强合作,形成优势,吸引大型物流企业落户,积极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进而引进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物流项目或者战略投资者入驻,形成如东新的竞争优势,县社大力推广遂昌“赶街”模式,既为村民提供网购服务,也帮助农产品通过网络实现外销,打通“消费品进村、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渠道,保证农村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

    加强品质培育。该县社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流通环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准出制度,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质量安全可追溯,从而提升品质,形成规模,做强品牌。

    注重人才培养。科学规划,带动创业。根据电子商务经营的需求,建设网商创业集聚区,合理设置内部功能,予以租金减免等扶持,吸引各类电商企业及人才入驻。相关部门对电子商务产业所需的仓储、物流、办公等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加快建设。加快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提高不同层次人员的电子商务应用能力,为促进全县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江苏省如东县供销合作社党组书记、主任)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