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7年1月10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冬是春的催产师
——2017年茶周刊新年献词
□ 本刊编辑部

    2017年在欢欣与忐忑中到来了。

    欢欣,源自对未来的期盼;忐忑,来自对行业走势的不确定性。

    梅花欢喜漫天雪

    毋庸讳言,茶行业面临的发展和转型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

    一方面茶产业在上游生产领域高歌猛进,另一方面,终端市场并没有大幅提升消费量,企业过去仰仗的政商礼品茶销声匿迹。茶行业市场疲软、茶产业结构性问题在产销失衡的冲击下更加显现出来。在去年12月的第三届中国茶业大会上,陈宗懋院士总结的我国茶产业发展当前存在的五大问题里,“产能过剩”排在第一位。据国家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茶园面积接近占世界的70%,但产量只占43.1%,茶园单产和效益的提升还有巨大的空间。

    努力使中国茶业从大走向强,就成为全行业公共努力的目标与方向。行业专家指出:茶园标准化、管理科学化、采茶机械化、加工现代化、产品无害化、销售品牌化、市场国际化、经营产业化已经成为未来茶行业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或许艰辛,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正像越是严酷的环境越出好茶一样,中国茶产业目前经历的挑战与考验,正是实现行业整合、品牌崛起、产销理顺、由大做强必须经历的阵痛。

    雪压田畴茶更香

    茶行业的变革,如同雪下的嫩芽,在倔强地孕育、生长着。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将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其中,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提高农业发展效率的核心路径。而茶产业也已经在一二三产业融合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这其中,蓬勃发展的茶旅游,给人们带来“东风第一枝”的明艳与鼓舞。产业融合催生的茶旅之花盛开在全国各个茶乡,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支撑与人们追求更高精神与健康生活引发的“旅游井喷”,为茶旅融合、茶农增收提供了无限的前景。

    2016年11月,《农业部关于抓住机遇做强茶产业的意见》发布。茶叶深加工的不断推进,不仅取得了不俗的业绩:用7%-8%、15万吨左右的中下档茶,通过精深加工打造了超过33%的中国茶叶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的目光和资本的嗅觉都集中到了这个领域。人们相信,2017年将会是茶叶精深加工取得更大进步的年份。从农产品,到化妆品,再到健康产品,古老的中国茶叶将会在现代科技与新思维的融入中,为消费者供给更多“不一样”的产品和服务。

    愿做号角唤东风

    茶周刊创刊于2002年,15年来与茶同行、与时俱进,见证了茶行业的迅猛发展,记录了茶产业的脉动与涟漪,推动着茶企业的变革脚步。今天,茶周刊与万千茶人一样,既迎接着挑战,又经历着变革。

    茶行业变革对新闻资讯业提出的深刻而全面的挑战。这里面既有自媒体时代带来的沧海横流、泥沙俱下,又包含企业对资讯和广告崭新的需求。能不能把握好茶行业的需求脉搏,提供更深程度融入、推动企业发展的新闻、咨询、营销活动,是摆在茶周刊,也是所有茶行业媒体面前的崭新课题。

    作为茶行业历史最久的纸媒,茶周刊肩负的责任没变,护航茶行业的决心没变,与时俱进、变革发展的信心没变。

    2017年,将会是茶周刊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年份。现实的变化需要我们将人力和物力重点转向微信公众平台的提升和维护上。2017年,《茶周刊》纸媒仍然保持每周一刊的出版频率,但版面由原来的对开八个版缩减为对开四个版。原有的“热点”“市场”“营销”“茶区”“茶企”“国际”“文化”等报道领域不变,将会更加及时与精炼。

    几年来我们在媒体融合领域所做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目前,茶周刊微信公众号在没有任何资本介入、没有任何外力推送的情况下,读者粉丝量稳定在2.5万。2017年,我们将通过努力,将粉丝量突破3万。

    第二,我们将加大对茶周刊已有活动的组织力度,争取对行业产生更大的服务功效,提升这些品牌活动的市场影响力。我们将在春节前启动2015-2016年度全国百佳茶馆推荐活动,并在2017年5月,在湖南常德召开“2015-2016年度全国百佳茶馆颁奖典礼暨第七届全国茶馆经理人高峰论坛” 。

    2017年3月,茶周刊将在报道全国两会期间,组织茶周刊创刊15周年活动;

    2017年8月,茶周刊将隆重推出“辉煌五年——喜迎党的十九大”专题报道;

    2017年12月,茶周刊将在深圳茶博会上组织“倡导品质  传承技艺——茶界工匠精神研讨会”;

    第三,茶周刊将加大对茶区和企业针对性服务,通过系列“茶之旅”专题活动,将茶区、茶企与茶人、茶消费者汇聚起来,到四川名山、浙江杭州、广东潮州、福建福州等地寻茶问茗。

    我们相信:未来,在茶人的双手和双脚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