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将军、弓腰扛背、沐雨栉风,他的脚步走遍了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四堡镇的每座山头,多少土壤都曾被他捧在手心、记在心头。寒风吹红了桃花,白了少年头。
邹海波,福建连城县四堡供销合作社主任,1980年参加工作,近40年来奋战在基层一线。凭着内心对供销合作事业的热爱,他数次放弃“好机会”,扎根基层一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三农”,助力四堡镇产业转型,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他坚持
果农事无小事
邹海波是个闲不住的人。即使周末,他大部分的时间也是奔走在田间地头。用他的话说:“习惯了,就是牵挂着那些庄稼和果树。”
四堡镇农田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落后,村民们靠种植果树及农作物养家糊口。过去,人们种植果树靠天吃饭,收入很不稳定。邹海波来到四堡供销合作社之后,主动转变工作方式,走出供销柜台,下田间、跑山头,来到农民身边,一头扎进新肥新药推广一线。农民不愿意使用新肥新药,他就搞“示范点”,让效果说话;农民买不起化肥农药,他就主动赊销给农民;村里没有农技专家,他通过走访山头田头收集病害样本,自学农业栽培技术。渐渐地,他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农业技术专家。只要庄稼、果树得了病,农民第一时间就去找他,去找供销合作社。
有一次,鳌峰山上一户邹姓果农家的芙蓉李树得了“怪病”。无论用什么肥、喷什么药,果树就是长不起来。果子还没长大就掉光了,树干也一天比一天干枯。眼看芙蓉李就要上市了,果农心急如焚。农户找到了邹海波,邹海波也没见过这种情况,只能判断是“虫子在作怪”。请来县里农业部门的农技专家,从树叶、树干到树根都检查了一番,也没发现什么问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工作三十多年来,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农技专家说这只是个例,治不好就算了,等来年春天种过新的果苗便是了。但在他眼里,果农事无小事,他不愿放弃一户果农。
他带着土壤样本来到省植保站请农技专家鉴定。经过土壤泡水取样八百倍显微镜查看,初步判断是线虫在作怪。为了进一步确诊,他带着省里的专家来到鳌峰山,最后确诊是李树的毛细根上有线虫。邹海波根据诊断结果对症下药,果树又恢复了生机。这可把农户高兴坏了,他双手握着邹海波的手久久不肯松开:“邹主任,这次多亏了你。要不是你帮忙,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全家还指望着这些果树卖几个钱呢。”“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服务‘三农’是我们供销合作社的宗旨。”邹海波语气平淡自然。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他始终把服务“三农”放在首位,只要农民有需要,他就尽力做到。每次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就去县里、市里、省里请农技专家。有时候连农技专家都说:“邹主任,你就不要管那么多了,请农技专家不是供销合作社的业务,没必要自垫费用。”他总说没关系,大家都是为了服务农民。
他坚信
供销社是农民的坚强后盾
四堡镇双泉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而今,早已“摘帽”的该村,是有名的“果树之乡”,这里生产的芙蓉李、水蜜桃、油奈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每年到了水果飘香季节,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家乐的游客络绎不绝。
“我们村是有名的贫困村,耕地面积小、山地土壤贫瘠,种什么都长不好。这几年,邹主任经常下来指导我们,优化果树生长环境、推广种植新品种,生态得到了很大的修复。”村书记乐呵呵地说,“如今,我们的果品可是供不应求啊!”
果品的收购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容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有一年,水果市场遭遇“滑铁卢”,果品收购的价格还抵不上请人采摘的工钱。果农没办法,只能自己采摘,再用三轮摩托车运送到集市上去卖。能卖多少是多少,剩下的只能让它烂在枝头。那一年,整个双泉村的果农都陷入了困境,有些种植大户的经济损失高达十几万元。看着漫山遍地的烂果子,果农们心里很不是滋味,甚至对种植果树都失去了信心。有的人挥泪砍掉一株株果树,准备种其他作物;有的人甚至收拾行李,准备出门打工。邹主任当时因维护企业财产被歹徒打伤,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当他知道这一情况之后,非常焦急。他不顾医生和家人的拦阻,托着病弱的身躯,一瘸一拐地赶到果农家里。“果树不像田间庄稼作物,种一季是一季。果树种得好,收成年年有。”他说,“你们一定要振作起来,要对自己有信心,我们供销合作社是你们最坚强的后盾 。”经过市场调研,他提出了“提质增效”的口号。他指出,市场上质量好的果品收购价可达3元一斤,而较差的果品一斤的收购价才1.5元,两者的价格竟差了一倍。他鼓励果农不要盲目追求产量,而应着重提高果品的质量,以培育优质果品来促进增收。
要培育出优质的果品,需要先进的栽培技术作支撑。根据双泉村的土壤结构,他指导农民增施有机肥,帮助农民掌握“雾化”喷药技术,促进农作物吸收并减少地表农药残留,保护地表水资源。他常说:“供销合作社是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联结着农业科研部门、化肥农药厂商和农民。我们要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及时把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化肥农药输送到农民身边。”为此,他主动联系江苏省扬州大学、福建省农林大学、福建省经作站等农业科研一线的农技中心,与它们结成对接帮扶关系;他连续18年自主筹办“科技下乡”活动,邀请农技专家、化肥农药厂家的科研人员与农民面对面座谈,传授最新的果树栽培技术,推广最先进的化肥农药使用方法。果农们听得特别认真,并亲切地称之为“农民会”。
全村四五百户人口,果品收入800万元—1000万元,人均收入3000元—4000元,合作社种植大户一年的果品产业收入高达几十万元。农作物喜获丰收,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村民们喜上眉梢。
他坚守
做强“供销社”金字招牌
随着供销合作社改革的不断深入,供销合作社人经历了一次次改革的阵痛,并在阵痛中涅槃重生,邹海波也不例外。化肥市场放开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他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比质量、比服务、比售后,全镇农资配送率高达98%。他严把质量关,把质量看作是最后的底线,绝对不可触碰;农户可电话预约送肥服务。有些果山没有路,摩托车运到山底后就人力扛运到果园。经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但是只要农民有需要,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总是能准时送达;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很多农民不懂使用化肥农药,他配备好后都会写张小字条,详细标注使用农药调剂的水量、喷洒方法及用药最佳时间,一流的服务为供销合作社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现在,老百姓都说:“供销合作社总是做得比别家好。”
他还领办创办了鳌峰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入社,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与农民形成利益联结。他依托供销合作社这个大平台,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通过水果协会和水果经纪人把果品销往厦门、福州、深圳、广州、珠海等沿海发达城市。每到丰收的季节,双泉村道路两旁都停满了运输果品的大货车。看着货车长龙缓缓驶出村庄,场面甚是壮观。为做大做强果品产业,他还积极探索集种植、生产、旅游于一体的果园观光娱乐项目。现在的双泉村,已成为了人们周末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他经常教导身边的工作人员:“过去‘供销合作社’字号是老百姓最信任的金字招牌,现在我们依然要坚持‘供销合作社’字号,明码标价,让老百姓买得放心、用得放心。”
不老的供销合作社,未了的供销情。邹海波就是这样一位供销合作社人,勇于融入深化改革的洪流,不断弘扬“背篓精神”“扁担精神”,带领团队做新时代为民致富的引路人。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