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融发展史看,金融机构的诞生地大都是在城市,城市是商业和资本的天地,金融的本性是逐利的,喜欢逐“肥草腴水”而居。而农村信用社从诞生之初就是扶弱济困、合作互助,农村是其发源地、成长地和根据地,至今仍是如此。长期以来,也形成了农信社“农强城弱”的局面,农村金融机构在城区被边缘化现象突出。随着外部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在不忘初心,做好农区金融服务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城区金融服务,发挥城区龙头带动作用,形成城农同步推进的大格局,必将对农信社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以客户为中心
找准突围的“靶向点”
细分市场和客户是做好城区业务的重要前提。一是基本客户群,包括城中村、社区居民、小区居民。农信社应通过村委、拆迁办、社区管理委员会、物业等途径,运用授信、网银、离行式金融机具等,给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赢得这部分客户。二是核心客户群,主要包括与农商行长期合作的信用户、商户、中小企业,及各类专业市场、沿街商铺、大型超市、商场。针对这部分客户,农信社注重寻找行业中的优质客户,实施重点攻关。三是高端客户,包括财政、社保,电力、保险等集团客户及高收入人群。通过客户细分,为城区市场管理及营销明确了方向。
以市场为驱动
丰富突围的“武器库”
市场变化是促进农信社不断丰富管理与营销手段的驱动力,针对当前农信社城区市场管理与营销粗放、任性、单一的问题,需从市场管理角度探寻出路。
实施网格管理,完善客户分层体系。城区市场主要以街道、社区、专业市场构成,应依次划分管理网格,明确客户经理责任片区,负责具体的客户营销、管理和维护,重点抓好核心客户对接,与支行行长负责的高端客户,柜员维护的基础客户形成联动。近两年来,山东聊城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在城区启动“夏日风暴”,立足政区、商区、社区、校区四个维度, “认路”“认人”“认门”;对所辖客户走访建档,根据不同行业、装订成册,进行分层分类,建立纸质和电子档案,建立《营销名录》和《行业名录》,为摸清客户底数,客户分层营销奠定基础。截至10月底,全行借助家庭银行系统及客户陌拜,共建档69830户,完成对150个居民小区和330个企事业单位的总体评价。
依托家庭银行,实施客户分类营销。市场突围的核心是营销,营销方式的多样化和创新性,是抓好客户分类,实施市场覆盖营销,对客户进行“拣苗、育苗、减苗”式培育,提高综合贡献度的前提和基础。聊城农商银行从“资产负债一体化营销”“贷款+多项服务”“名单式”“链式营销”思路,到“老客户也是新市场”理念,网格化营销模式;从“两扫一抢”“增户扩面”“5112”工程,到“五进两扫”“社区银行建设”等,不断探索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该行于2016年在全省范围内推出了完整的“家庭银行”营销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客户经理营销体系。
一是产品驱动,提升营销质效。城区客户众多,行业繁杂,针对性梳理至关重要,应重点针对商户、中小微企业、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群体,根据客户行业特征,划分类型,加快创新研发类似“流水贷”“生意贷”“房抵贷”“商铺贷”“融易贷”“速贷通”等新型信贷产品,更要结合经济社会形势,丰富产品体系。比如,伴随社会征信体系的逐步完善,客户信用意识增强,以及民间融资、借贷,小额担保公司对零售客户的冲击,聊城农商银行于2016年4月初,在充分掌握客户信息资料基础上,研发推出以子女、父母等为成员,以信誉、资产、收入等为基础,向其成员发放的一种新型贷款产品——“家庭贷”。它改变了传统的社会自然人“五户联保”“一户多保”,将家庭成员作为共同债务人,割裂于征信系统以外的担保方式;实行以《客户申请表》《评级授信模型》为主的“一表、一模型”式审批,将家庭借款人、成员的资产负债、年净收入、社会声誉,邻里关系、健康状况、子女学业等多元化指标,纳入评分体系,根据得分给予对应额度及利率权限,提高了办贷效率,减少了主观臆断,增强了对额度、利率科学化控制。
二是提出家庭银行“幸福+”品牌,向增值服务转型。客户需求日趋多元化,如何打造满足家庭成员“信息咨询、技术指导、销售支持、消费优惠、就业指导、休息娱乐和文化教育”等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跨界、发散、融合的“家庭银行金融服务大联盟”,实现客户“融资”“融惠”和“融智”,以金融服务为主向“情感体验”为主的服务转化,向增值服务营销转化尤为迫切。应围绕“富生活、惠生活、乐生活”联盟三大增值品牌,陆续推出了“悦生活联盟商户折扣促销”“珠宝品鉴会”“水城旗袍秀”“七夕鹊桥会”“聊城市第三届创业大赛”等系列增值服务,进一步提升服务客户的黏性。
三是实施客户分类营销。对行政事业单位等高端客户,应成立专门团队,发挥科技、人脉、融资便捷、理财产品量身订做、支付结算免费等优势,实现开户、代发工资等全面合作,加强与烟草、社保、电业、广电、水利等战略客户合作,通过“银电通”“银水通”“银烟通”,代收社保、有线电视费等载体,拉动基础客户总量攀升。对公司类客户,应坚持老客户也是新市场理念,全面摸底,选择经营良好、现金流稳定,处于成长或成熟期阶段的企业,争取土地、房产、主要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个人大宗财产以及有效资产应押尽押。对经营良好且在他行抵押的存量客户,通过对原有土地、资产重新评估,增加抵押额度,及发挥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等优势,转入他行抵押物,实现客户利益捆绑。
以人才为根本
培养突围的“冲锋队”
鉴于“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常态,银行深化金融改革,不仅是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金融机构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只有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全力打造有战斗力的队伍,才能为深化金融服务转型,城区市场突围提供坚强保障。
应加快以客户为导向的部门人力配置。决策权力下放,汇总客户经理建议,尝试组建管营中心、小微信贷中心、三大贷款审查审批中心、贷款受理中心,划分公司、小微,城区消费业务条线,搭建从业务受理、考察、审批、发放等全流程信贷操作体系。
人员流动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在确保农区市场份额基础上,需加强优势兵力,实行“农区向城区,城区向专业市场”倾斜,加快农贷客户经理向城区,城区向小微,小微向专业市场倾斜的格局打造。尤其是要倡导“能人效应”,选拔开拓能力强、业务精通、客户资源丰富的人员充实到城区,打造“重点客户攻坚办、尖刀部队、特种部队、小微团队、客户经理及大堂经理”等营销主力,针对各类市场,发挥人海战术,进行集团化作业;实行“单兵”与“团队”配合,专业市场多团队梯队进驻。在考核中,应突出以存贷款、不良率、客户拓展量、有效客户数等综合指标为要素,划分等级,按季兑现的考核体系。同时,可实行营销计价考核,提高客户经理准入门槛,对贡献度高的,打破薪酬上线,真正体现了“能者多劳”,让广大客户经理动起来。
发挥文化引领,打造有战斗力的营销队伍。农信社归根到底是企业,企业就是要盈利、要发展,没有效益,就没有饭吃,没有社会地位,做大做强就无从谈起。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核心优势,倡导“行社兴衰,我的责任”理念,凝聚广大员工力量,通过开展营销展板、文化墙展示、荣誉展示等活动,对客户经理工作进行留影、留痕,建立成长档案,并通过PPT、照片汇总、感谢信、联谊会、视频回顾等多种方式,见证员工成长历程;通过组织“营销小品争霸赛”“网点竞争力项目评比”、标杆支行创建、营销能手评选、文化墙展示等一系列活动,推行《员工手册》《嘉奖令》《工作日志》、晨夕会等工作机制,开展“夏日风暴”“金秋亮剑”等营销活动,为全员搭建成长平台,做到文化留人、事业留人,打造具有农信社特色的“家”文化,为业务经营提供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