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11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贷”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宜兴模式”
——江苏宜兴农商银行扎根本土支持实体经济纪实
□ 本报记者 胡宏开 通讯员 陈开成 汲长路

 

    初冬时节,在太湖之滨的宜兴市高塍镇六圩村的韩珠葡萄园一派繁忙景象,这里并没有像传统农业收割庄稼后的“清闲”,工人们忙着采摘葡萄、分拣包装,顺丰快递员忙着投递。

    韩珠葡萄园的农场主、宜兴市韩丰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建平告诉记者,“我们引进的特殊品种——‘韩珠5号’较普通葡萄除了营养丰富、口感好、保鲜期长的优势外,挂在树上时间久,至少可以延长2个月的采摘期。”

    在近300多亩的韩珠葡萄园,硕果累累的葡萄压弯了枝头。从事葡萄种植十多年的韩建平已是种植能手,预计今年纯收入达200万元。

    “吃水不忘挖井人。”韩建平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是宜兴农商银行不离不弃,能有今天的成就,打心眼里感谢农商银行。”

    韩建平的致富历程是宜兴农商银行支持当地实体经济的一个缩影。作为扎根宜兴本土最深的宜兴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支农支小”市场定位,扛起了服务当地实体经济的大旗。三年来,该行涉农贷款、小微企业贷款户数及余额始终保持在宜兴市同业的80%和65%以上。

    精准放贷:

    做接地气的普惠金融

    “宜兴农商银行的市场定位是立足‘三农’和小微,打造普惠银行、智慧银行,为宜兴人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我们一直在路上。”宜兴农商银行行长宋萍说。

    宋萍介绍说,该行按照“抓小不放大”和向大零售银行转型的战略导向,争抢优质客户和重点项目,精耕细作“三农”和消费金融市场,合理分配信贷资源投向,纠正信贷投放中“追大弃小”的倾向。

    为此,该行在信贷投放上坚持“小额、分散”原则,重点满足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理融资需求,大力支持乡村旅游、水利建设、路网改造等民生项目,积极拓展零售客户数量,并制订信贷计划,确保每年一定额度的增量投放用于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个人客户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融资支持。

    跨界合作:

    量身定制专业化信贷产品

    “担保难”是制约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瓶颈。为了进一步引导助推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和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着力破解当前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瓶颈,宜兴农商银行通过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量身定制信贷产品,不断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个性化的需求。

    宜兴农商银行与宜兴市农办、市地税局开展合作,借助市农办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用评定,以及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纳税信用报告,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企业等量身定制“农信贷”和“税银贷”贷款新品种。

    两款产品既考虑了客户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又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了担保方式的准入制约,让更多有创业需求的经营主体能够从银行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支持。

    该行加强横向合作共赢,与农发行无锡市分行开展战略合作,通过组建银团贷款,与产业投资基金开展投贷联动等方式,破解小法人单户贷款上限的瓶颈制约;与宜兴市供销合作总社、华惠三农担保公司合作开办“富民通”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

    该行还审慎扩大应收账款质押、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范围,优选行业中重点骨干企业,根据企业信用科学决策、快捷高效发放信用贷款,并提供信贷“绿色通道”。

    靶向服务:

    优化服务机制与服务体系

    宋萍告诉记者,“作为金融服务机构,我们的服务一直紧跟客户和市场,因客户而变,因市场而变。”

    在个人客户业务上,该行以快捷、灵活的金融服务延伸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

    为此,宜兴农商银行借助宜兴社保卡全面发行的契机,以社保卡为载体,推进小额贷款自助申贷还贷平台建设,分批分步对符合条件的人群开展自助贷款产品试点工作,提高“三农”客户和零售客户金融服务体验。

    为了提高客户的获贷率,该行在放贷的同时还匹配一些信用贷款,重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青年信用示范户贷款、亲情贷等贷款品种。

    在审贷流程上,宜兴农商银行开展电子化、流程化、规范化,以转型为导向,优化从贷款申请、授信、用信、贷后管理、预警及风险处置的全流程管理,完善授信调查模板,简化内部审批流程,推行授信评审及用信集中化管理,强化信贷前中后台专业化职能,进一步发挥法人单位“短平快”优势,实现流程短、服务快的要求。

    在服务当地实体经济中,宜兴农商银行有更远的规划。宋萍表示,下一部该行将利用大数据全面掌握客户信息,以“线上+线下”的模式,全面加大信用贷款发放力度。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