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10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拎包银行:普惠金融的有益探索

□ 安徽金寨农村商业银行 张浩

 

    核心提示

  安徽省金寨县地处皖西,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总面积3814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1个现代产业园区、226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其中,农户15.56万户,农村人口59万人。“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金寨的基本地貌特征,农村人口居住分散且部分地区交通依旧不够便利,百姓日常金融服务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这也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扎根本土的银行,安徽金寨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室建设、增设助农取款点等措施,改善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条件。

    关于开展拎包银行服务,安徽金寨农村商业银行在试点初期有所顾虑,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偏远山区的金融服务投入,从经济效益上看往往“得不偿失”,投入与回报远远不成正比。二是大多数山区网点人手少、交通条件差,在管理保障上需要下更大的功夫。这些客观因素不仅制约了拎包银行服务的推进,在农商银行内部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在关键时刻,省联社信息技术中心、电子银行部等多部门对该行进行了精心指导,为“拎包银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持。行党委经过充分酝酿、反复讨论,进一步统一了思想,下定决心在全行推广“拎包银行”服务,有效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步路”的问题。

    主要措施

    在建设中细化措施,确保业务顺利开展。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推进拎包银行服务,该行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拎包银行”服务领导组,抽调业务骨干进行专抓专攻,强力推进;要求各支行成立以支行行长为组长的拎包银行推广组,制定方案、明确责任、锁定目标,为“拎包银行”向纵深推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加大设备投入。“拎包银行”主要由银行业务专用笔记本、3G无线路由器、无线网卡、打印机、密码键盘、读卡器、指纹仪等设备组成,并利用现代无线通讯网络,将银行传统柜面业务迁移至家家户户移动办理,使边远地区群众足不出户,也可享受便捷、随心的金融服务,实现了家与银行的有机融合。金寨农商银行现已购置了拎包银行设备9套,每套成本3万余元,从硬件上保障了“拎包银行”顺利开展。

    细化管理措施。根据县域各乡镇实际情况,以方便就近为原则,精准划分每套“拎包银行”设备的服务范围。该行现有的九套“拎包银行”设备中,梅山、白塔畈、双河、南溪、古碑、青山、燕子河、斑竹园八个片区各分配一套,每个片区下辖3-5家支行,20-30个行政村;总部备用一套用于临时调度或应急使用。“拎包银行”服务范围的精确划分,固定了服务半径,方便了区域调度,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操作中规范流程确保安全稳健运行。实施“两步走”。第一步:根据需求,拟定计划。每月末由各包片支行提前与村“两委”沟通,合理安排“拎包银行”入村的最优时间、地点、路线,并根据行政村常驻人口规模及金融服务需求总量,拟定“拎包银行”进驻计划。第二步:明确分工,高效办理。明确“拎包银行”服务小分队队员职责,严格要求现场操作员、授权员、安全员各负其责,有序做好业务办理、现金清点、复核监督、宣传咨询、扎账清点等各项工作。

    确保“三安全”。提前了解出行路线,选择车况良好的“拎包银行”服务用车,加装记录仪备份行驶数据,确保出行安全。提前与村“两委”沟通协调,由当地村委提供建筑牢固、封闭较好、安全性较强的办公场所,业务开展期间由村干协同参与,必要时请驻村民警协助巡视,加强安全防范,确保场所安全。“拎包银行”服务小分队由政治素质硬、业务素质高的员工组成,外出办理业务确保3人同行,严格按照《金寨农村商业银行拎包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管理规定办理各项业务,确保操作安全。

    在沟通中加强联动确保服务取得实效。在加大推行“拎包银行”宣传力度的同时,该行的各个支行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村“两委”汇报沟通,最大程度上取得了他们的重视和支持。目前在已开办拎包银行的村部中各明确了一名村干部为“拎包银行”推进工作联络员,确保了该行“拎包银行”业务宣传深入人心,信息及时共享,场所安全可靠,百姓获得实惠。

    截至2016年6月末,金寨农商银行累计组织“拎包银行”移动金融服务进村入户332场,服务地点包括:农户、卫生院、学校、村部、农村便利店等,现场办理各项业务27.55万笔,服务人群约24.81万人,服务地点遍布卫生院、学校、村部、农村便利店等地。其中,累计办理现金存取款业务18745笔,601.24万元;转账汇兑14186笔,1403.01万元;贷款受理111笔;新开手机银行2538户;新开银行卡2679张。

    在服务中创新方式努力巩固活动成果。结合“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该行进一步全面整合电子银行资源,合理规划金融服务站、助农取款点选址建设,使金融服务固定站点与“拎包银行”移动服务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在具体开展“拎包银行”业务活动中,该行做到了“六个结合”:

    一是定时定点服务与临时服务相结合,工作人员定期到村里、到农户上门服务的同时,对临时有金融服务需求的农户,及时提供实时服务;二是集中定点与分散到户相结合;三是直接服务与委托服务相结合,在村里建立联络员制度,加强金融服务需求信息交流共享,畅通服务诉求渠道;四是普惠服务与精准服务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可以提供具有普遍性、一般性的普惠服务,也可以对重点客户、特殊需求提供精准服务;五是现场服务与非现场服务相结合,对于现场可立即办理的业务,及时、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对于现场无法办结的业务,收集业务资料回到网点非现场处理业务需求;六是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分别推广线上电子银行服务和线下终端服务,拓展服务范围。

    适时开展“两个考评”。制定了专项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力度,将“拎包银行”开展情况纳入支行年度综合考评及个人评先评优考核。一是对全年“拎包银行”业务量占比支行总业务量前五名的支行分别给予10000、8000、6000、5000、4000元奖励;二是评选年度“拎包银行”推广先进个人10名,分别给予5000元奖励。通过考评进一步调动了员工主动服务的积极性,员工的思想观念也从“要我做”向“我要做”逐渐转变。

    在省联社和六安银监分局的精心指导下,该行开办“拎包银行”业务已有两年的时间,虽然也还存在着办理业务的种类比较单一、人手较为不足等一些问题,但“拎包银行”业务的有序推进,填补了偏远山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延伸了该行的服务触角,稳固了该行的农村市场。同时,此项工作也得到了人民网、安徽日报、中安在线等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与支持,进一步提升了该行的社会形象。

    体会启示

    “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拎包银行”实现了物理柜台的移动办公,利用无线网络可实现柜面业务系统的各项功能,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实用性和替代性。对于自然灾害引起的网络中断、交通不便等特殊情况,“拎包银行”可凭借自身设备精简、灵活机动的服务特点,迅速启动,通过无线网络继续为受灾地区提供金融支持,从而确保业务办理不中断,提高银行业务的连续性管理能力。

    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是践行农村普惠金融的重要举措。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真正兑现了随叫随到、上门服务的金融服务承诺,实现了网点业务的延伸和扩展,满足了偏远山区的金融需求,填补了偏远地区金融服务空白;也满足了留守老人、病人等特殊群体的差异化服务需求,将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送到病榻床前,以惠民利民宗旨促行动,践行普惠金融使命,有效解决了金融服务“最后一步路”问题。同时,拎包银行的上门服务,使客户足不出户享受便利金融服务,为客户节约了时间,降低了业务办理成本,履行了“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

    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等客上门”等传统服务理念在短时期内未能有效扭转,柜面式服务仍是当前多数农金机构的主导服务方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进村入户”,金融服务接地气不够。拎包银行业务的创新实施,把银行员工从板凳上“撵”了起来,从办公区“赶向”了农区、园区、商区、社区及边远山区,把意识上的“服务群众”转变为行动上的“进村入户”,促进了银行员工服务理念上的转变,促成了我行由“坐商”到“行商”的转型。

    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是落实政府惠民政策的有效载体。县农村金融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行积极响应,认真研究落实相关部署,大力开展金融服务创新,努力践行普惠金融,承担了县域主要涉农补贴资金代发等惠民服务工程,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弥补了偏远山区和特殊群体的金融服务体系短板,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了政府惠民政策的落地实施,全面提升了农村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成为了民生金融新亮点。

    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是双基联动工程建设的得力推手。“双基联动”工作是安徽银监局为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慢、贷款贵等问题实施的农村金融普惠工程,旨在探索基层金融网点与地方基层党组织的联动合作贷款模式,双方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工作。拎包银行业务的开展,为双基联动贷款工作中客户的信息采集、走访调查、授信评级等工作夯实了基础,为双基联动工作的有效开展积累了优质客户资源。

    金寨农商银行拎包银行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监管部门及省联社的大力支持和热切关心。金寨农商银行将继续以农村金融综合改革为契机、以“三好银行”创建为抓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大力开展拎包银行业务,情系“三农”、普惠万家。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