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应城市供销合作社在上级社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增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为主攻方向,着力改造优化现有存量资产,不断恢复拓展经营网点,千方百计做强传统业务,开辟新兴业务,综合经济实力和为农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15年,全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3.4亿元,利润950万元,所有者权益6300万元。
改造优化存量资产,筑牢为农服务的“主阵地”
应城市供销合作社下辖市直公司6个,基层社10个,全系统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总面积160亩,其中中心城区营业面积近1万平方米。为把这笔财富用好、用活,市社大刀阔斧地实施了资产管理改革。一是成立资产管理经营公司。按照“明晰产权,完善治理”的要求,市社在对6家市直公司和10个基层社实施改革、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管理模式,经应城市委、市政府同意,成立了应城市供销社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对全系统的社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和经营,既杜绝了资产管理漏洞,又实现了社有资产优化配置和高效运营。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市社资产效益显著提升。二是改造升级闲置资产。市社系统有大量老旧危房,由于自身实力有限,部分资产需要依靠社会力量联合开发改造,其中建于70年代初期的老办公楼,被鉴定为C级危房。2013年,市社通过“BOT”模式引进社会资金2000万元,将其建成了一座高七层、面积7000多平方米的应城市供销社日用品配送中心,取得了经营期间1600多万元经济效益。三是增强资产收益的“造血”功能。市社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利用近年来积累的资产收益,联合社会力量,以第一大股东的身份,组建了应城市第一家电商企业;同时入股城区最大的再生资源集散中心,联合成立了“应城市鑫鑫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了再生资源行业协会,为供销合作社在该行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延伸社会化服务触角,做强为农服务“主业务”
大力恢复重建基层供销服务网点。网络是供销合作社的传统优势和宝贵资源。近年来,市社紧紧抓住农村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以构建农村新型经营服务网络为目标,大力实施基层社恢复重建工程,按照打造市场经营主体、为农服务载体、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体的标准,积极吸纳各类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参与,引进现代经营方式,恢复重建了一批新型基层社。截至目前,全市建有300家村级综合服务社,9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庄稼医院10家,农资配送中心和日用品配送中心各1个,行业协会3家。
合资建设“三农”服务中心。通过资源整合,市社与应城市禾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应城市“三农”服务中心。项目征地15亩,总投资3000万元,按照大型农资超市标准设计,计划建设1000平方米的农资超市展厅1座,2000平方米农资仓库3栋。中心建成后,预计年可销售各类化肥、农药12000吨,实现销售收入7500万元,年利润200万元,同时能给当地农民提供20个就业岗位。
做大再生资源经营业务。市社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牵头,联合全市再生资源经营大户,共同组建了应城市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同时通过参股合作的方式,与应城再生资源经营大户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组建了“应城市鑫鑫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
做强烟花爆竹主营业务。生活资料公司是市社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对本地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全面实施兼并,实现了当地烟花爆竹经营业务由生活资料公司专营,现已在全市建设了18个委批点和400多个零售点。
拓展新兴经营领域,开辟为农服务“新战场”
市社在巩固日用消费品、农资、烟花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立足当地特色农业产业,顺应信息化时代潮流,积极在开拓电子商务、农村金融服务等新兴业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努力增强供销社综合实力和服务能力。
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2015年5月,市社联合金通物流公司投资1000多万元,共同组建了电子商务公司,利用省社裕农网平台开展电商业务。截至目前,在城区建设了电商实体店,升级改造了53家村级电商网点,实现网上商品的购销、电费、话费的收缴以及建行裕农卡的小额金融服务,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电商带来的便捷服务。
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市社与建行合作,在应城启动“裕龙卡”金融服务,农民不出村就可办理存取款、转账、刷卡消费和代理缴费等业务,目前已建成金融服务网点75家,发放裕农通卡6913张,累计吸收存款5612万元。
引导农民实现产业脱贫。应城市杨岭镇高何村是市社精准扶贫驻点村,市社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帮助农民实施产业脱贫。市社生活资料公司与高何村联合开发苗木基地,企业出钱,村里出地,基地收益实现8∶2分成,即投资企业收入占8成。项目建成后将为村民无偿提供种苗、农药、技术指导等服务,周边村民可在基地打工。5年后,育成的苗木由基地按市场价回收,预计可产生2000万元经济收入,实现村集体增收400万元。
(湖北省应城市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