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培训有内涵,听看结合视野宽; 焦公舍命除“三害”,防涝治沙树遮天。 林县引水创奇迹,十万大军战太行; “两学一做”当表率,服务“三农”记心间。
8月20日至26日,福建省联社党委组织的第五批行社高管研修培训班在河南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举行。短短的一周时间,学习培训内容丰富,老师授课精彩纷呈。《领导干部如何进行党性锻炼》《学习焦裕禄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党委会工作方法》《创新思维》《中国金融安全观透视》等七门课程是本次培训的主题。培训期间,还组织观看了电教片《时代人物——我眼中的焦裕禄》,实地参观了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林州红旗渠纪念馆,学员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冲击和洗涤。
兰考自古灾害频发,内涝、风沙、盐碱地,是笼罩在兰考百姓头上挥之不去的“三害”。“冬春风沙狂,夏秋水汪汪,一年劳动半年糠;扶老携幼逃荒去,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这首民谣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兰考一幅悲惨的逃荒图。在那样极度恶劣的生存环境下,1962年,年仅40岁的焦裕禄同志临危受命,出任兰考县委书记。面对风沙四起、灾荒严重、乞丐成群的兰考县,焦裕禄同志始终牢记党的宗旨。他不畏艰险,心系百姓,上任第一天,就带领县委一班人,在短时间内走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和大部分村落,并挨家挨户访贫问苦、救助受困百姓。为根治“三害”,焦裕禄同志忍受肝病折磨,带头深入灾害最严重的“风沙口”、水涝区,与当地干部群众商讨治理“三害”良策,并找到一种适合当地生长的树种——泡桐。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凡是适宜种植泡桐的地方,几乎全部种植了泡桐树。同时,针对内涝灾害频发,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开河筑坝,修建水利设施,从根本上根治黄河洪灾泛滥,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时代赞歌。由于忙于治理“三害”,焦裕禄同志肝病复发,且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期,在兰考县委书记任上工作仅470余天就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
“他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这是兰考人民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焦裕禄同志离开兰考人民已经50多年,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艰苦朴素、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和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的奉献精神,至今为兰考人民乃至全国亿万人民所称颂。焦裕禄同志逝世后,毛泽东主席为他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斯人已去,丰碑永存。如今,穿行在兰考的大街小巷、阡陌田园,泡桐遍地,绿树成荫。生生不息的泡桐树,似乎在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对焦裕禄同志的感恩和绚怀。
红旗渠是此次培训学习点之一。当我们驱车爬上太行半山腰,站在穿梭于悬崖峭壁间的“人工天河”,心灵再一次受到空前震撼,惊叹林州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百折不挠抗旱灾的伟大精神。
56年前,林县人民在县委的带领下,自带铺盖和干粮,十万大军历时十年,在太行山脉开凿、修通了举世无双的人工渠。红旗渠工程是人类史上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是一座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历史丰碑。红旗渠精神从诞生之日起一直传唱不衰,并不断赋予时代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蓬勃向上。如今,林州红旗渠纪念馆、青年洞已被命名为国家“廉政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各地甚至外国友人纷纷到红旗渠参观学习,一睹红旗渠的雄姿与风采。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站在新的起点、肩负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农信梦”,需要千千万万个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和红旗渠传承下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
当前,福建农信系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正在扎实有效开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县级联社的党委书记、理事长,我认为,弘扬和传承焦裕禄精神,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牢记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位党员干部,时刻都要以焦裕禄、谷文昌和农信系统的楷模戴国榕同志为学习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和带动党员干部和广大员工竭尽全力做好每一项工作。
不忘初心,做好“三农”服务工作。坚持深耕本土,突出精、细、小,不忘老、边、穷,并有针对性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助力“三农”发展,主动扛起金融“精准扶贫”大旗,努力实现省委提出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细管理,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以建设现代金融企业为核心,加强战略规划,坚持稳中求进,加快流程银行、智能银行建设。同时,狠抓内部管理,严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
突出党建,努力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员工”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采取集中学、自己学和“引进来”“走出去”等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和广大员工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法律法规、现代金融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时,在坚持以德为先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保障农信基业常青,齐心协力打造“四好”银行,进一步提升农信社会声誉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