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赋予精准扶贫全新价值判断
安徽农信系统创新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
□ 本报记者 刘小萃 通讯员 卢善军

图为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中)到岳西县白帽镇南庄村扶贫点开展调研。

    白墙灰瓦新砖房,不见一间土坯房。

    这是今天的国家级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是当地典型地貌。大别山深处,既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金寨县斑竹园镇的贫困户村民王洪贵,是这场扶贫攻坚战中的一名受益者。

    这一天的晌午,王洪贵站在自家屋檐下,不停地挥着手,目送着渐渐消失在山路尽头的客人,身后屋门上大大的“福”字映衬着他的笑脸。

    这些客人来自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金寨农商银行,中秋将至,他们特意送来了慰问金和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

    几年前还是疾病缠身的王洪贵,不敢想象会有今天的生活。

    一踏进家门,他就招呼记者去后院看他养殖的20多笼蜜蜂,体弱多病的他做不了重活,利用金寨农商银行发放的1万元三年期扶贫贷款养起了蜜蜂,年收入能增加五六千元。

    下一步再养些羊、继续参与扶贫光伏发电……王洪贵心里满是期待。

    王洪贵生活的金寨县斑竹园镇,是大别山深处的红色山镇,原中国工农红军第11军32师诞生于此,7名开国将军和500多名革命烈士永载史册。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县时,把金寨定性为“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

    大别山深处,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扶贫攻坚战已经打响。

    一套清晰有力的精准扶贫措施 

    安徽83个县市区,70个贫困县、3000个贫困村、309万贫困人口。

    以前爱喊穷,如今不叫穷。为啥“不叫穷”?归根到底,金融扶贫真正激发了贫困村民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政府主导产业,企业(农户)申报贷款,扶贫和金融部门评估,多形式联合担保,项目市场运作,扶贫贷款贴息支持,企业(农户)承贷承还——“政银企农”四方牵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过去政府“一头热”的扶贫模式从根本上改变。

    在“政银企农”四方合作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给予精准扶贫不一样的价值判断:今天,扶贫之于安徽农金,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和责任,更是全局和战略;不是政治任务,而是民生之首、发展之要、赶超之策。

    跳出扶贫看扶贫,最可持续的扶贫是金融扶贫,最深远的发展动力是产业驱动。

    让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这是安徽农金“精准滴灌”金融扶贫思路的准确表达。不同于以往“大水漫灌”的财政扶贫,安徽农金认准了市场化可持续金融扶贫这条新路子。而产业驱动正是金融扶贫的核心。

    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制定的五大扶贫计划,摆在首位的就是产业扶贫计划。

    该计划立足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积极支持贫困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对发展和利益联结。到2020年,计划累计投放产业扶贫信贷资金不低于150亿元。

    与产业扶贫计划同步推进的创业就业扶贫计划、基础设施建设扶贫计划、民生保障扶贫计划、普惠金融扶贫计划等扶贫计划,分别将创业带动就业、增加贫困地区发展能力和后劲、改善居住确保民生、提供均等化金融服务作为扶贫战役的重要着力点。

    针对产业驱动下的金融扶贫,安徽省联社理事长陈鹏在全省农商银行系统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上首先强调了“三实”。

    金融扶贫对象要“实”。各地农商银行与地方扶贫办对接,摸清精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扶贫对象。

    金融扶贫措施要“实”。发挥信贷杠杆作用,研发金融扶贫贷等信贷产品,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产业,增加“造血”功能。

    金融扶贫的成效要“实”。各级农商银行组织保障到位,有专职负责、专人管理,建立联系县、乡、村的联动机制。

    大格局,破困局。上下连动、产业拉动、龙头带动,扶贫方向清晰可见,农商银行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活力。

    随即,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被制定出来,在这场扶贫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面启动联动机制。省联社和农商银行层面,分别与扶贫办、人民银行、监管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合力推进金融扶贫纵深发展。

    全面启动通报机制。全省70家贫困县辖内农商银行实行旬报进度、月报小结,并通过扶贫《简报》加大信息和经验的交流。

    全面启动督查制度。安徽省联社包片领导和职能部门全部深入扶贫一线开展指导。

    全面启动考评机制。安徽省联社把精准扶贫工作质量纳入经营目标综合评价和高管履职考评范畴。

    一支能打硬仗的金融扶贫力量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成为安徽扶贫攻坚战役的总目标。

    围绕这一脱贫总目标,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金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该领导小组由安徽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陈鹏亲自挂帅,党委副书记、主任钟园为常务副组长,党委委员、副主任莫元法为副组长,全省83家农商行共同参与。

    安徽农金系统扶贫攻坚战拉开了序幕。

    从满足农民最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出发,组织实施“安徽农金产品创新工程”;组织实施《道德模范授信工程实施方案》,帮助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解决生活和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组织推动普惠金融三年规划;会同省扶贫办一起出台“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并在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市、区)全面启动;出台《全省农村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金融扶贫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一系列举措有序推进,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如果继续采取“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还极有可能因信贷投向不明确助长一些投机行为。

    正是看到了问题,扶贫资金不再“撒胡椒面”。怎么把好钢全部用在刀刃上?怎么跳出“扶贫就是分钱”的怪圈?怎么让扶贫资金滚动发展?安徽省联社寻了三条路:

    精准对接贫困户。对建档立卡扶贫开发类贫困户逐户上门开展摸底调查,建立和落实扶贫金融需求清单、措施清单、责任清单,确保扶贫对象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精准对接农村特色产业。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分户施策,提供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

    精准对接扶贫项目。积极支持大别山区金寨、岳西等5个县自主开展光伏扶贫试点,支持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开办农家乐旅游、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定向金融扶持找到了“好路子”,开准了“药方子”。三个精准对接的直接效应,就是带来了扶贫模式的创新。

    扶真贫,真扶贫。至2016年7月末,70个有扶贫开发任务所在地农商银行已发放各类扶贫贷款共62.51亿元。其中,完成对8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授信评级工作,向25.86万户贫困户授信金额达56.72亿元,已发放扶贫小额信用贷款5.88亿元;通过产业带动等创新模式,先后向帮扶企业发放扶贫带动贷款14.66亿元,带动1.76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扶贫创业;发放改善扶贫村和扶贫户生产生活条件的贷款12.81亿元,用于农村路桥、农田水利、能源电力等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发放贫困户就学、就医、搬迁安居、危房改造等民生保障贷款29.16亿元。

    一次“互联网+”的大胆尝试

    钱有了,资金和项目怎么更好地发挥效益?变化源于一场由安徽农金主导的“互联网+”的产业变革。

    位于大山深处的奇峰村香坑茶厂,是皖南众多小茶厂中的一员。今年他们的茶叶放到了安徽农金社区e银行平台上推广。

    市场调研、注册商标、确定主打高山有机茶的市场定位、线上免费推广……茶厂总经理汪杰军说:“奇台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今年可真是帮我做了不少事!”从卖茶叶到卖品牌,不算茶厂,仅茶农这方面的收益,每户就会增收至少1000多元。

    汪杰军说的安徽农金社区e银行平台,是2014年7月份安徽农金系统正式推出的手机APP平台。

    在商业领域,社区e银行为商户提供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扩大客源,简便结算,扩大融资渠道。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促进产业发展。

    在农业领域,社区e银行为农户搭建了快捷销售平台,城乡周边的中小微农场主、种植户,通过社区e银行平台将鲜活农产品销售渠道从农村带到城市,从线下发展到线上,解决了农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简单地说,社区e银行着眼于便民生活消费,创新性地融合了结算、融资、生活等各种服务,是一个金融生活综合服务平台,其中‘名优特惠’板块,定位于城市里的生活用品销售到农村,农村的产品也得以销售到城里,打通农村和城市资金、信息通道。”安徽省联社电子银行部经理王波介绍说。

    截至今年4月底,社区e银行的注册用户达到69.18万,商户达到4.67万,交易额达到1.35亿元,商品和服务的价值3亿多元,有3.6万种商品和服务。

    金融扶贫也需要与时俱进。“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了扶贫的精准性。免费的手机银行等产品的推广应用,对于探索电商扶贫、积极培育电商带头人起到了很大作用。社区e银行平台让贫困地区的绿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渠道和平台直销至消费者,鼓励贫困农民开设网店,进行电商业务运作,获取更多的农产品附加值。”安徽省联社副主任孙斌说。

    互联网的创新,改变了时空概念,重构了生产要素,更刷新了理念,理念的创新又不断推动实践的创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