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9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谁来为无籽葡萄的“避孕药风波”买单?

□ 白京京

    近日,一条“揭秘”“无籽葡萄抹了避孕药”的朋友圈视频被“病毒式”转发。随即,无籽葡萄便深陷“避孕药风波”,频见报端和网络。消费者“后知后觉的‘惊悚’”和果农、专家的辟谣纷至沓来。那么,风波过后,消费者还吃不吃?销售者还卖不卖?生产者还种不种?这是一系列问题,严肃又实际。最终谁来为无籽葡萄的“避孕药风波”买单值得深思。

    探究这一“风波”的本真——究竟无籽葡萄是不是抹了“避孕药”,有没有毒?其实早已不是新疑问。在被喻为“谣言粉碎家”的果壳网上,网友“fengfeixue0219 ”于2012年就发表过一篇名为“无籽水果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吗”的反击贴。文中针对“无籽水果中含有大量激素,用避孕药处理来达到无籽效果,经常食用对人体有害”这一说法,对无籽葡萄、无籽西瓜、无籽菠萝等无籽水果的安全进行反证——“无籽水果的确没有可育的种子来进行繁殖。但是无籽水果的产生和人类使用的避孕药没有丝毫关系,它们是通过育种或植物激素处理来达到无籽效果的,而这些处理对果实的安全性并不会造成影响。根据此次风波的相关报道,来自无籽葡萄种植户和多位相关专家的表述,“‘无籽葡萄抹避孕药’是谣言”基本成为共识。

    为何有关“无籽葡萄抹避孕药”的说法早在2012年、2014年甚至更早就已多次出现并被辟谣,时至今日仍会引起如此大的轰动和连锁反应?又为何辟谣在第一时间展开,仍有不少种植户因谣言面临滞销困境?

    从消费者层面来讲,食品安全意识和公共危机意识在不断提升,但遇到诸如此类风波时,很多人第一时间选择的仍是相信、转发和“宁可信其有”的敬而远之。这一次是无籽葡萄可以不吃,那下一次换作大米、鸡蛋抑或是其它呢?尽管多数消费者与有关专家、科研机构本身确实存在天然的距离,想立刻“明辨是非”可能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但一味地敬而远之是否就能行得通吗?据联合国宽带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我国以突破7亿的网民数量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如果这么庞大基数的网民在相信和转发前能搜索一下、咨询一下,可能都不会成为信谣传谣的“乌合之众”,也不会对谣言形成如此大的助推。

    就事件本身而言,主导者也发人深思。视频的上传者和其中“揭秘”的水果商贩是谁、来自哪里尚未被考证,但正如近来一期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主持人孟非就一男嘉宾整容引发的“整容就能红”等话题抛出疑问——当今社会,是谁、是哪些人或哪些机构在营造着这是一个看脸的社会?那么放在此事件中,是哪些人、哪些群体要一次次利用网络的非实名制传播这一不实消息?用意何在?是否仅仅如有些报道所称:“有果农认为,这是他们同行种植不出无核葡萄,而有核葡萄又不好卖,才故意造的谣?”

    作为生产者或销售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立在此类风波中大有裨益。在江苏常熟曹家桥镇的“供销e家”农村服务站店内,江苏董浜蔬菜专业合作联合社生产的西蓝花、生菜、黄瓜等农产品标识显著,二维码一扫直接追溯至田间地头的第一生产者,可追溯、可监督、可问责成为抵制或探究谣言的有力武器。

    扩至整个社会大背景下,“希望在新媒体时代让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变得引人入胜”的果壳网一类科普网络、相关媒体、有关政府部门对无籽葡萄、转基因大米、顶花黄瓜等农产品的知识普及和健康传播有着更为广泛的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无籽葡萄”视频中那位“揭秘”“无籽葡萄都抹了避孕药,我们自己不吃,孩子也不吃”的商贩,他事不关己的嬉笑、“明知山有虎,却任消费者去虎山行”的参与者身份与消费者常常第一时间选择“敬而远之”的信任危机,值得整个社会深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