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6年9月23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价格犹如“过山车” 增产却难增收
马铃薯主粮化之路如何前行?

□ 本报记者 白琦瑛

    2015年1月6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研讨会”上提出,通过几年时间力争实现马铃薯的种植面积、单产水平、总产量和主粮化产品在马铃薯总消费量中的比重均有显著提升,让马铃薯逐渐成为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让种植户为之一振。

    主粮化战略促使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增长,但是马铃薯价格极易受到天气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虽然种植面积增加,但是种植户收益却并没有随之增长。持续在低谷徘徊的马铃薯价格,让种植户心生焦虑。那么,如何保证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特别是保障主粮化之路畅通?为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种植量上升却未稳定增收

    从2015年国家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概念之后,很多马铃薯产区都增加了种植面积。而今年2月,农业部公布了《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马铃薯作为主食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山东滕州是鲜食马铃薯的主产区,在政策的刺激下,马铃薯种植面积有所增长。“除了我们周边的6个乡镇原本就是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地外,南部乡镇在主粮化战略提出后也相继开始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增长了约15%。”滕州市贵通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洪贵告诉记者,每年的4月—6月是当地马铃薯的主要上市时间,滕州马铃薯的上市正好弥补了全国市场的供应空白。

    然而,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马铃薯种植收益却并未增长,马铃薯的生产者仍在靠“天”定收益。

    尽管为了拉长供应链,滕州市贵通果蔬合作社对部分马铃薯仓储销售,但是此举并没有扭转销售高峰期价格倒挂而带来效益下滑的局面。对此,合作社也没有更好的应对措施。王洪贵这样告诉记者:“去年在销售中就赔了一部分,今年怕是也有赔的趋势。”

    国家支持马铃薯产业的消息,曾经让北京市延庆区南遥村欢欣鼓舞。几年前,村里成立了种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种薯的效益相对商品薯要高很多。村党支部书记吴进存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想扩大种植规模,但又直犯嘀咕:一怕天气不济没有收成,二怕种得太多没有销路。

    “是高产,但旱了也不行啊!效益倒是挺高的,一亩玉米也就收个几百块钱,土豆呢,怎么着也能收2000多,高一倍多。就是现在销路是问题。你要靠自己卖,好年头行,烂年头就很困难。市场价格不好贩子不来了,也卖不出去。”吴进存告诉记者。

    价格保险并非长久之计

    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多位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地区,甚至跟贫困地区多有重合。据中国农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1亿亩,但价格却下降20%,农户种植马铃薯的亩均收益,也从前一年的1300元下降到1000元。

    为此,近两年多地推出了马铃薯价格保险,在马铃薯价格出现大幅下降时,通过保险理赔,保障种植户获得基本的经济收入,受到农户的广泛欢迎。“当地政府联合农业部门和保险公司在去年一起推出了马铃薯保险,保费的一部分由政府补贴,并设定保护价,当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即可获得相应补偿。”王洪贵说,但这些补偿也仅仅能够补偿农民的一部分成本,解决一时的价格困扰,并不是长期有效的措施。

    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但销售价格不高,约为0.55元/斤。内蒙古察右后旗富园马铃薯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安美玲说:“价格保险对农民来说是个保障,但是也不能仅仅靠保险补偿,现在除了传统的销售外,我们顺应大环境需求,还增加了网上销售,也算是一方面的措施吧。”

    “实行仓储销售只能是暂时性有效,如果市场一直无法实现出清,仓储对于农民来说就没有用了,所以储备只能够解决短时间、局部的问题。而价格保险是一项有益的探索,但是也只能保障农民收回成本,今后如何发展仍需探究。而要想真正解决价格波动,还需要建立新型的产销组织方式,以稳定的价格销售来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订单生产才是有效保障

    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就是推进把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因此,马铃薯主粮化发展重点应该在加工,通过加工来消化生产。“如果只是盲目鼓励农民去种就会非常被动,农民就有可能会种出来卖不出去,卖不出去又会减少种植,产量又会变小,市场也由此产生连锁反应。”李国祥说,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发展加工业,解决销路问题。另一方面,由加工企业开展订单生产,以销定产,通过产业化的形式、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途径来稳定生产,这样才能理顺市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李国祥告诉记者,发展深加工就需要加大研发,有产品的创新,围绕加工和最终端的消费需求来培育新品种。龙头企业根据需求和加工培育的品种,联合合作社、生产基地和农民发展合作生产。

    然而,现在各地都有自己认为优质的品种,或一部分专家研制出的优良品种,但是并不能得到市场的广泛承认。据了解,马铃薯主食开发涉及科研、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生产环节方面,缺乏马铃薯主食加工专用品种。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用于鲜食菜用,用于加工淀粉、全粉的专用品种很少,虽然已初步筛选出20多个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但由于品种更新换代较慢,新品种的研发推广还难以较好地满足主食加工对品种的需求。

    李国祥说:“目前的状态处于由农民自己来决定种植什么样的品种,先自己生产,然后找销路,收获后经不起市场、消费者的检验,得不到市场认同,销路不好就储备起来。由此一来就导致农民比较被动,这样也就把整个的产销组织方式颠倒了。”

    那什么样的品种适合市场,应该种植什么样的品种?

    “育种创新还需加强,尤其是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所长戴小枫说,马铃薯因为产地、品种的不同,淀粉等干物质含量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山东产区的一些品种亩产可达3吨至4吨,但淀粉含量较低,出粉率低;相反,淀粉含量较高的甘肃“一点红”,出粉率高,但亩产量却仅有1吨至1.5吨。专家表示,如何培育出高产且高淀粉含量的品种是产业开发的关键。

    “针对品种及地区的不同,加工企业对品种的需求就有了一定的要求,什么样的品种适合主食化生产就要企业决定,农民根据需求来生产。”李国祥指出,目前,马铃薯主食化生产的关键在于先发展加工企业,然后由企业与农民签订订单,这样市场性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即以“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开展订单农业,形成企业不愁供给、农民不愁销的市场状态,以此稳定马铃薯产业发展。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