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咱供销社的饭店叫西江饭店,银饰门面房上挂着咱供销合作社的标志,有咱“贵农网”的招牌,我们得好好做,借助“西江”旅游平台,把供销社牌子发扬光大。
西江供销合作社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办饭店、开宾馆、成立银饰刺绣专业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当地农民致富。
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雷公山麓,有一座由十余个自然村寨相连成片的苗族聚居村寨,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千户苗寨。如今,作为贵州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她每天都接待着不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沿着景区的石板街一路往里,在一座座极具苗族特色的小楼宇间,你会发现一处房屋,黑色门楣上书四个金色大字:西江饭店。雷山县西江供销合作社主任杨胜勇自豪地告诉记者:“这是我们供销社开的饭店。整个西江景区开办的饭店大大小小有好几百家,只有我们供销社的这家饭店可以用‘西江’地名来命名,因为我们供销社发展历史悠久、深入人心。”
在西江镇这些苗族聚居的村寨,人口众多但良田很少,以前靠天吃饭,村民的生活相当贫困。后来随着贵州省对旅游经济的重视,西江千户苗寨以浓郁的苗族气息、淳朴的民风、优美的自然景色而逐渐被世人认可。西江供销合作社果断抓住时机,开了饭店,自筹资金建了宾馆,带领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9月,暑期已经结束,但来西江千户苗寨旅游的游客依然不少。杨胜勇告诉记者,每年的5月到10月,是这里的旅游旺季。中秋和国庆双节假期的到来,让西江供销合作社的饭店和宾馆都在忙碌着。“‘金九银十’嘛,我们宾馆的客房最近总是爆满。”杨胜勇说。
“吃旅游饭并不是开门迎客这么简单。”杨胜勇告诉记者。以前景区的游客以贵州当地游客为主,饭店为了稳定客源,与全国10多家旅行社开展业务合作,现在来自重庆、四川、云南以及北上广浙的游客占了不少比例。他们看中的不仅是民族特色,还有贴心周到的服务。走近西江饭店,有身着民族盛装的服务员吹着芦笙、端着米酒迎接你的到来;进入饭店,引入眼帘的是古朴而又具有民族特色的装修风格,粗犷的木制桌椅,古朴的陶制餐具。“来这里,就得吃我们的长桌宴,尝尝最地道的贵州风味、苗家风情,再拿上我们的红鸡蛋,祈福岁岁平安,听服务员表演一段民族歌舞,喝一场‘高山流水’,才算来过我们西江苗寨。”杨胜勇说。
有了饭店和宾馆,很多当地农民就可以在家门口打工了。杨胜勇介绍,西江饭店年营业额有400多万元,服务员有30多位,每人月工资2000多元,厨师、苗族歌舞表演人员月工资在5000元以上。宾馆每天能接纳住客70人,年营业额300多万元,有服务员加保安共10人,每人月工资2000-3000元。“饭店的服务员大多是青年人,他们能歌善舞,正好派上用场。在这里上班不光收入有保障,家里有农活或者急事也能回去帮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所以,你看,这些姑娘结婚生了娃,也会回来这里上班,毕竟两不耽误嘛。”
“另外,西江饭店还和当地的蔬菜、水果、黑毛猪养殖、稻田养鱼等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拉动当地农产品消费,带动当地很多农户和贫困户实现了增收。”杨胜勇告诉记者。
随着游客增加,西江供销合作社意识到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深受游客喜爱,是带动农民致富的好东西。2008年,他们牵头成立了雷山县西江满街秀银饰刺绣专业合作社,发展有30多名社员。为了增加销量,西江供销合作社陆续开了8个门面房来销售苗银饰品。据杨胜勇介绍,刚开始做的时候销售额就一两百万元,现在能达到四五百万元,真是翻番都不止。这些门面房有十多个导购,每人也能拿到2000元的月工资。
今年40岁的李斌,是合作社的一名银匠。他年轻的时候外出打工,赚了点钱。2006年回家乡办了个养殖场,投入10多万元,不料因为没有技术,又做不好疾病防疫等,投资的钱都打了水漂。愁苦之时,加入了西江满街秀银饰刺绣专业合作社,重新捡起祖传的银饰加工的手艺,摇身一变成了一名银匠。李斌说,如今随着西江苗寨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逐渐增多,银饰销量很好,他和他带领的4名银匠每人月收入能达到七八千元,30多名合作社社员每月收入两三千元。
借着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东风,借着贵州省供销合作社全力打造的“贵农网”大规模布网设点的机遇,西江供销合作社在景区的8家银饰门面房都挂上了“贵农网O2O线下体验店”“点购乐·西江民族工艺品诚信体验超市”的招牌,中国供销合作社的绿色标志非常醒目。
“这也是在做品牌。”杨胜勇告诉记者,西江千户苗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寨,现在即使有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所以,西江供销合作社农资供应的职能还是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供销合作社的农资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服务又好,所以当地老百姓都认供销社这个牌子的。”杨胜勇说,现在做旅游开门迎客,餐饮住宿、银饰加工销售,也得保证产品质量、有服务意识。 “就咱供销社的饭店叫西江饭店,银饰门面房上挂着咱供销合作社的标志,有咱‘贵农网’的招牌,我们得好好做,借助‘西江’旅游平台,把供销社牌子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