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吧台、隔断板,音乐灯光背景墙。这年头,咖啡馆模样的空间,成为很多饮品店的标配。但对于中式茶饮来说,对空间的营造就只能用咖啡馆模式来包装么?
深圳这家叫做Teabank的品牌,在平衡传统茶与现代审美情趣上,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样本。
3万册!不只“茶+书”这么简单
在这个位于深圳科技园软件产业基地茶饮空间,穿过多边形元素构成的旋转楼梯,延伸至天花板的书架进入眼帘,足足有3万册。与其说“书吧+茶饮”,恐怕“茶吧+图书馆”更合适。
Teabank董事兼总经理李姝介绍到,这里采用办卡借阅的模式,消费者只需凭身份证交押金100元就可以借阅所有的书。该卡在深圳地区的图书馆均可通用。
在寸土寸金的科技园软件产业基地,2200平方米面积“镶嵌”一个图书馆,所求为何?
“看得到的是这些书,看不到的是背后的系统运作。”李姝表示,书带来的文化气质是其价值所在。
一方面,书无疑是增强氛围感的“杀手锏”。Teabank藏书不仅数量庞大,更是名副其实的深圳科技图书馆分馆,由科技图书馆提供系统图书管理培训,并有着基于书文化的深入合作。更何况,书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引流利器。3万册的藏书量,足够形成一个话题引爆点。与图书馆的合作,增强了Teabank的公共属性,实际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入店门槛,所带来的传播效应得以吸引更多潜在顾客到来,反哺茶饮的销售。
“茶+”的多样空间美学实验
不高的客单价与翻台率往往是第三空间的经营困境。茶与书都趋慢趋静,客观上可能带来翻台率更低的结果。
“Teabank不同于一般的快饮模式,一味讲究翻台率和平效。”李姝告诉咖门。“我们输出的价值观不是单一的。”作为集茶饮、茶食、茶器、茶活动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活空间,这些模块构成了Teabank的综合收益结构。
在其“茶+”美学生活实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封测的Teafood。“茶吧+餐饮”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二者不仅在经营侧重上大相径庭,需要的氛围也有所偏差。尤其对于拥有3万册图书的茶吧来说,很容易让费心营造出的文化气息流产。
然而,从观察与体验来看,Teabank似乎并不为其所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饮品+简餐”概念,Teafood更似一个精品私房餐厅,以茶相关的创新菜品为特色,环境与服务均可圈可点。
内部入口相对隐蔽,营业时间仅在饭点,与茶吧整体空间有意区隔,还启用了另一套熟悉餐厅经营的班底。运营相对独立的同时,设计风格与文化符号又与茶吧本身一脉相承,保持了氛围的整体性。这种空间多样性上坚持,让Teabank得以改变自身营收结构,从经营模块与目标客户群上双管齐下,不断觅得新的消费增量。
园林式造景,半封闭自由空间
谈到空间,设计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在此下功夫的店不少,花样繁多的主题咖啡馆就属典型例子。然而仅依靠“死忠粉”和“好奇宝宝”能否持续经营,尚待商榷。
Teabank在空间设计上饱含深意:以五边形为主要元素构成,多处悠长、曲折的回廊,整个空间几乎没有一处是对称的。李姝表示,科技产业园区往往在设计上大量采用柱网结构,给人的感觉难免有一些冷冰。“Teabank将茶园的自然景观作为灵感来源,采用多边形元素,更强调空间内的协作与沟通。”另一方面,这种苏州园林式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不仅让顾客拥有转身即风景的期待,而且在有限的面积中容纳了更多的意味——恰到好处面的积以及半封闭的惬意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心理空间,告诉顾客,他们是自由的。
说到这一点,星巴克是个中高手。服务员几乎不出吧台,甚至有很多座位是通过装修刻意避开吧台视线的。“厚脸皮”地坐上一天,没有服务员有意无意的视线和过于标准的笑容,自由选择阅读谈天或出神发呆。
这才是顾客需要的空间,不是么?
“连锁不复制”的商业化实验
试营业半年有余,Teabank的美学空间实验仍在持续。
多模块布局下,其营收已经形成良性循环。李姝透露,2016年Teabank的一个关键动作是开分店,目前正在选址策划中。只是这一次,Teabank所结合的创意不一定是图书馆。陶艺工坊,艺术走廊,甚至博物馆?一切皆有可能。
尽管伴随扩张,其商业化的市场表现尚需时间考验。但至少在体验上,它表现出一个中式茶饮品牌的新姿态——不盲目照搬咖啡馆,也不一味求快。
这场实验,值得期待。
(文章源自“咖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