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金融竞争的加剧,松散式的农商银行联盟正“大行其道”。一时间,“走出去”寻求更多的合作伙伴似乎成为农商行应对L型经济态势的“不二法宝”。
笔者认为,形式化抱团,片面追求同业规模化的膨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农商行需要重拾“小而优”“小而精”的经营思路,在不断提升市场份额、优化资产质量的同时,寻求区域外的优质合作伙伴,坚持“去区域化”“去规模化”和“去同质化”的融合思路,实行市场、资源和产品的差异化配置,真正打造同业融合的“王道”。
同业融合应“去区域化”。真正实现同业融合的先决条件是避免同区域化。受限于市场和客户的双重重叠,同区域的农商行很难成为和衷共济的伙伴。而在“拉郎配”式的同业联盟下,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和客户资源,同区域农商行的竞争可能会更加惨烈,甚至会酿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恶性竞争局面,不但不利于同业的抱团发展,反而会造成不必要的业务资源浪费。笔者认为,同业融合应跳出省、市、县等行政区划的制约,放眼长三角、珠三角,一带一路,在更大的空间寻求互有所需的合作伙伴,实现农商行跨区域的融合。
同业融合应“去规模化”。松散联盟性质的同业合作方式,并不能真正实现农商行的融合。对业务规模的执着追求,正日益成为同业融合的“拦路虎”。对以农村为阵地、以县域为战场的农商行而言,应该摒弃业务发展和同业合作的“唯规模论”,做实资产,提升质量,不贪大求大,不以规模论“伙伴”,真正寻求与本行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和经营思路高度契合的同业“拍档”,实现同业的跨规模融合。
同业融合应“去同质化”。同质化严重成为制约同业融合的最大障碍。在己方经营区域内,由于网点、人员的优势,农商行可以与国有商业银行一较长短。但跳出区域,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农商行产品、服务高重合、易复制、辨识度差的劣势显露无遗。跨区域的农商行要想真正实现同业合作,就需要深入挖掘本辖区的优质市场和客户资源,追求差异化经营,打造闭环的金融生态圈和金融产业链,增加客户的黏合度,从而寻求同业的零障碍融合。